左氧氟沙星致药物热伴白细胞减少1例

/ 1

左氧氟沙星致药物热伴白细胞减少1例

胡业茂叶金峰林强洪锦伏叶家成李蕊慧

(阳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广东阳江529500)

【关键词】药物热;白细胞减少;左氧氟沙星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079-01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手术疗法辅之放疗、化疗是根治其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率较高,有文献报道为5.9%~24.0%。结合相关临床研究,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防感染治疗多以头孢类+喹诺酮类为主,特别是对于年龄大、体质差、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能明显预防术后相关继发性感染;以我院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根据,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我科对于该类患者术后抗感染治疗方案,多以头孢类+左氧氟沙星针为主,能够明显预防术后相关继发性感染(如腹腔内感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明显地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但在我科临床上出现一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头孢类+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5g/qd)时,出现了药物热及白细胞减少,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解粘液血便1年”入院,术前行电子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提示直肠癌。术前予充分肠道准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程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予头孢替安针1.0每日两次联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5g每日一次静滴抗感染治疗。患者于术后第一天出现低热,最高体温达38.5℃,无咳嗽、咳痰,无尿痛,无腹痛,无流涕、鼻塞,无咽痛,查血常规示WBC10.36×109/L,Neu#8.89×109/L,Neu%85.8%,当时考虑术后吸收热,继续予目前抗感染治疗方案治疗,患者体温夜晚可降至正常,后患者每天于白天反复出现低热,于夜间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患者无其他明显不适,并于每天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逐渐降至正常;于术后第五天,患者仍出现低热,查血常规示血常规示WBC2.54×109/L,中性粒细胞数1.54×109/L,淋巴细胞总数0.57×109/L,单核细胞百分数13.4%,并予请血液科和呼吸科会诊,考虑发热原因不明确,予完善胸片未见异常,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无异常,经科内讨论研究后考虑左氧氟沙星所致药物热和白细胞减少或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即予停用左氧氟沙星针,两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并未反复,复查血常规仍提示白细胞降低,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未见细菌生长,后多次复查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降低,科内再次讨论研究考虑为左氧氟沙星针所致的药物热和白细胞减少,经血液科会诊后加予复方皂矾丸升白细胞治疗直至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正常后予停药。

2.讨论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有明确的指征,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如协同作用、抵消不发反应、延续耐药性产生等)是必要的。但由于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特别在联用不当的情况下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联合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各种类别中化学结构相似,可发生交叉过敏,也可交叉发生药物热,药物热的产生与前后应用的抗生素均有关[1]。

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症状,有报道显示药物热以抗生素引起临床最为多见[2]。抗生素引起药物热的机制相当复杂,可能是抗生素过敏反应的一种表现,与药物本身和使用者两方面有关,是一种个体特异性的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易与原发性感染相混淆,所以在临床上引起的危害更大。白细胞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因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中绝大部分(50%~70%)。目前认为引起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的机制为免疫机制和骨髓抑制[3],虽然本例患者的白细胞减少是可逆的,但增加了在此期间发生合并感染的风险。

临床上应用左氧氟沙星针抗感染时,应注意其导致药物热和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可能性,且使用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监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及时药并给予对症治疗,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锋,徐琼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致药物热伴白细胞减少2例[R].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5(1):76-77.

[2]刘正印,吴梓涛.药物热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6):364-365.

[3]孙定人,齐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