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肠麻痹52例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肠麻痹52例体会

张明生

张明生(甘肃会宁郭城驿镇中心卫生院外科甘肃会宁730726)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3-0336-02

【摘要】我院外科从2006年5月至2011年6月共行腹部外科手术512例,其中出现术后肠麻痹而致通气延迟者共52例,发生率约在十分之一。

【关键词】中西医术后肠麻痹体会

1临床资料

52例发生肠麻痹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阑尾炎41例,占78.8%(其中化脓、穿孔或坏疽者38例、单纯性阑尾炎3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6例,占11.5%(其中4例行穿孔修补术、2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肠梗阻松解术3例,占5.8%;脾破裂摘除术2例,占3.8%。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60.5岁,所有患者均为硬膜外麻醉,该组患者均手术后3-4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疼、不排便、不排气,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肌稍紧张,但无明显压疼或反跳疼;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腹部平片示胃、小肠、结肠内充满气体。电解质化验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内。

2治疗方法

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视年龄及体质情况于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0.5—1毫克不等,每天2次,左右两侧交替注射。腹部症状明显好转后停用,一般不超过三天,在穴位注射的同时采用中药加味承气汤治疗。方用:大黄10g,枳实5g,厚朴5g,木香5g,党参30g。视体质情况加减,每天一剂,水煎多次从胃管注入。若上腹胀、恶心、呕吐明显者可保留灌肠,待症状好转后再改为口服,5剂为一疗程。

对于顽固性的肠麻痹不通气,超过72小时者。气郁腹疼、痛甚剧、大便不通可采用下方:简称粘连分解汤。

方一:炒莱芙子15g,木香9g,乌药9g,桃仁9g,赤芍9g,番泻叶9g,芒硝9g(研沫冲服),每日一剂。

方二:厚朴30g,莱芙子30g,枳壳9g,大黄15g,芒硝30g(沫冲服),代赭石15g,广木香9g,乌药9g,水煎分3次温服,身体强壮者加二丑15g甘遂沫2份。

方三:银花30g,公英30g,大黄15g,元胡9g,败浆草30g,生薏米30g,川楝子9g,桃仁9g,丹皮9g,生石膏30g,芒硝15g(沫冲服)。

治疗结果及疗效标准:排气排便,无腹疼腹胀,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为痊愈;排气、排便稍有腹胀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者为显效;排气、排便尚伴有间歇性腹疼为好转。所有病例均治疗一疗程。

3结果

痊愈者43例,占82.6%;显效者7例,占13.4%;好转2例,占4%。

4体会

腹部手术后由于麻醉、炎症及手术刺激等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疼及通气延迟症状,为了促使胃肠功能早日恢复,减少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出现肠麻痹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非常必要,单独运用西医或中医疗法,均显势单力薄,见效缓慢,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互为补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5讨论

准确的诊断是保证疗效的前提,患者出现腹胀、腹疼等症状后首先要排除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的可能,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术后腹腔内炎症致广泛粘连引起,症状和体征与肠麻痹较相似,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病人在1—3天排便或排气后又出现肠梗阻症状,其病理基础是炎性粘连,与单纯性的肠麻痹治疗有所不同。而机械性的肠梗阻则症状体征较典型,患者疼痛明显,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泡声,X线检查可见有肠道气液平,鉴别诊断不难,麻痹性肠胀气也要排除低钾性肠麻痹,由于低钾所致的腹胀,补钾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

单纯性肠麻痹的肠胀气,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是肌注新斯的明。我们运用穴位注射的方法可将俞穴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治疗作用相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足三里穴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治疗和脾胃有关的疾病确实有效。具体方法为: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缘处找到穴位,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的上下提插,探的酸胀感“得气”感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临床大多数医生在运用中药治疗术后肠麻痹时,总喜欢用大剂量的承气汤,要知道病人在接受疾病和手术双重打击后,机体机能已极度脆弱,若一味的行气攻伐则犯“虚虚之误”。方中加入大剂量的党参有助于机体恢复元气,补气行气促进肠道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