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造型的意象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中国书法造型的意象性

郑万明

□郑万明

赞扬中国书法的大美之辞,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诸如:“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等等诸如此类。在此不多谈论。书法产生、发展的整个流变决定了中国书法造型的意象造型。由来产生阶段,伴随着发展阶段至今,始终没有游离意象性。

时下的书法作品虽说百花齐放,但也不免让人有些多疑,有些人看到书法越来越受重视,也抓紧买上两本字帖,练上几天就大加谈论书法……范曾先生在一次访谈节目里说:一些人一起搞个展览再走下来谈天说地的乱讲一气,自认为书法再无创新。还有人一谈起中国书法似乎就和(陈旧)相联在一起,似乎书法是古人的玩意儿。更别提意象造型、意象性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概念的了解不如对具象造型、抽象造型了解的那么透彻,深入西方文化底子对东方文化艺术的了解。也有人认为意象造型,意象性可以作古了,是“过去时”了,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了,本文针对时下这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中国自有书法以来,大家都清楚其功用,但从艺术性上来讲是需要大量积淀后才会在书写上出现意象造型,意象造型源于东方文化的造型意识,重人的精神情绪表现,重神轻形,讲求不求形似,不似之似,得意忘形。把物像作为自己的主观情绪,精神个性的凭借物,通过记忆、夸张、强化、简化,使物像符合自己的“意”,画风自由、造型大胆、笔触浪漫、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带有个人色彩并非一件容易事。虽说当下很多人对书法造型意象性理解有误,但误在哪里呢?从下面几个例子中体悟一下或许会有收益。

黄宾虹先生当年一再告诫后学,师法古人切忌求脱太早,力成浮浅。他在一幅画中说:“急求求脱即蹈轻率之习”。唐张躁善画松,终平生活在深山里,写松数万本,有人问他为何画得如此好时,他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肯定了客观一面,又讲了还要发挥主观能动反映的一面。这两个例子恰好能让我们今天浮躁的人心、急功近利的思想找到一剂良药。练习书法时亦可不必有任何忧虑,书学好后自生自貌,那么风格自然水到渠成,苦做十年功,再行万里路。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自然物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书法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在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受欣赏者文化修养、见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欣赏者的构造结果不会完全正确相同。

倪云林以“以中每爱余功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忌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的见角强调画的写意;赵孟页说得更清楚:“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阐述书与画法则的一致性;董其昌主张作画要有“士气”即文人书卷气,他主张:“士人作画,尝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他们都主张要把书法的美学观念透于绘画的原理之中,强调书法对绘画的指导作用。近现代国画家赵之谦、八大、吴昌硕等都是以书入画的大家,都是在自己的时代里使用意象性的高手。

中国人画画有”写”之论,就是说画画如同写字一样,中国画的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以及现代派绘画都有书法渊源,有情感和节奏的书法的线就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最基本的手段,借线条产生的动力、弹性、重力效果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或质感。线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中国画家以抽象线条结构概括宇宙万象的。

中国文人画的产生和兴起,是中国书法、文学与绘画同源同祖现象的一种再现,也是中国艺术具有相同的哲学、美学之根的呈现。

书法与中国其它造型艺本相比:①从起源看,中国造型艺术都是对宇宙万象物态的模拟,表现的对象具有一致性,而书法对物象的表达更有抽象性。②中国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最小艺术因子;点与线,而点与线是书法的最基本构成。③中国造型艺术具有相通的民族审美之根,而书法审美性更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美学。

西汉哲人扬雄认为:“书,心画也。他认为可从书法中辩别出“君子”、“小人”的“心声”,说出了中国书法的抽象审美原则,这里我们看出书法较多指的是一种人为符号,书法已成为书法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但在中国古代书法的“法”却有更深的意义,我国古代文献《文心雕龙》记载:“法者,象也,。”是指宇宙自然之中的物态、特象,较多指的是一种自然符号。

哲学家老子在《老子》中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宇宙万物的具体物象在人心中概括出的抽象意象。老子在《老子》中关于“道”的描述颇能解释中国书法美学中的抽象美的精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中国的书法其实是一门最为抽象的艺术,在意象的线条中隐藏着宇宙自然的万物、万象、万态。丛深层意义上讲中国的书法就是宇宙万物的意象造型。

书法的点和线在中国艺术家手中是有情感的,点和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无处不在并成为表现作品内在精神的强有力的手段,中国画的树木轮廓山石苔斑纹理是点和线,中国人像雕塑中老汉脸上的胎斑皱纹是点和线,中国古代建筑的高低起伏是线,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是线,就连中国山水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中都有点和线。书法家感情的起伏,技巧的变化,人格的力量和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隐藏期间,为欣赏者提供广泛的想像余地。书法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音乐旋律一般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的灵魂。书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来表现书法家的人格或情性美,或自然、社会、艺术的积淀美。

书法的美感主要来自书法线条的自然美、书法点国的结构美和节奏韵律的情趣美。线条的抽象美主要体现在书法具有线条的立体感、力度感、动态感。书法中有一种饱满充实的立体感;一种线条与线要之间合理组合所产生的力度感;一种形随气动的动态感。书法点画的结构美主要表现在正与险,虚与实,疏与密的对比。书法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是中国古代太极阴阳美学观的渗透。书法的情趣感,它是书法家情感的载体,线条具有顿挫、疾涩的节奏韵律,整体气脉贯通、和谐,体现了中国气与宇宙观的哲学思想。中国书法是书法家站在宇宙的高度,写天、写地、写宇宙万象、写民族精神。书法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视觉,成为中国造型艺术的灵魂,就连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渊源都恰恰是中国的书法艺术。宏扬艺术大美,书法应是造型艺术美感的正能力!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著作《美的历程》一书中称书法为中国造型艺术的的灵魂,我认为是比较恰当的。

参考文献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宗白华.艺境.商务印书馆,1993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