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齐雪云

齐雪云(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卫生院内科113101)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157-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诊断并总结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活检方法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目前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对胃镜诊断具有肠上皮中度及重度Hp感染者,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对于CAG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诊断与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难治病,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是主要临床特征,通过对胃肠激素、调节肽及生长因子的调节,从而改变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凋亡及对相关基因的活化抑制[1]。由于中度及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被医学界认为是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对本病的正确治疗和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5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部,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22-75岁,平均57.6岁,病史0.5-13年不等。

1.2临床表现CAG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常出现的临床表现有①胃脘部胀满: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②胃脘部:可单独或与胃脘部胀满同时出现;③烧心及消化不良:患者自觉胃脘部灼热不适,部分有泛酸;④大便异常及虚热:大便以秘结多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便溏;⑤贫血:可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红细胞贫血。

1.3诊断CAG的临床检查主要采用胃镜,并进行病理学活检,于胃体部、胃窦部、大小弯部各取I块组织做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查Hp抗体。

1.4治疗方法本文对Hp的抑制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mg,2次/d;克拉霉素1g,2次/d;阿莫西林0.5g,2次/d;连服2周)。对胃动力失常与胆汁反流的治疗采用餐前30min服用多潘立酮10mg或服用西沙必利5mg(3次/d);胃低酸或无酸时治疗采用饭前服用5-10ml10%稀盐酸与胃蛋白酶合剂10ml,同时服VitC,3次/d;对伴有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常采用饭后服用胃必治与得必泰,1-2片/次,3次/d。

1.5疗效判定①痊愈:患者胃镜复查黏膜炎性反应明显好转,病理学检查结果恢复正常;②显效:胃镜复查黏膜炎性反应好转或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③有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学检查慢性炎性反应减轻1个级度以上;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患者病情恶化。

2结果

在58例患者中,Ⅰ级患者18例(31.03%),Ⅱ级患者27例(46.55%),Ⅲ级13例(22.41%)。其中肠上皮化生轻、中度Hp感染者占49例(84.48%),重度Hp感染者9例(15.51%);经过治疗后,临床治愈23例(39.65%),显效29例(50.0%),好转4例(6.89%),未愈2例(3.45%);总有效率为96.55%。

3讨论

CAG是常见的慢性胃炎的一种,也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临床特征为发病率高、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是胃癌前期病变。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中80%以上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随着浅表性胃炎的发展,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导致胃癌的发生[2],因此CAG的临床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CAG的主要诊断手段是行胃镜检查,镜下见黏膜色泽灰暗、灰黄,血管透见;但确诊萎缩仍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有不同程度的固有腺体萎缩,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数目减少。有研究发现,萎缩胃炎的肉眼与病理的符合率仅为38%-78%[3],胃黏膜的分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萎缩呈灶状分布,肠化、萎缩甚至幽门螺杆菌都不均匀,只要病理活检发现萎缩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在临床治疗CAG中,两个关键:一方面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一方面促进胃黏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两种方法都是根本性治疗。其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幽门螺杆菌是CAG的致病菌,对于CAG伴肠上皮化生及Hp感染患者早期根除Hp可以使萎缩的胃黏膜稳定,预防胃癌的形成是有益的,因此治疗方法首先应抗菌治疗[4]。②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③提高胃酸浓度治疗,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或稀盐酸合剂治疗。④服维酶素治疗,维酶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⑤控制胆汁反流治疗,胆汁反流是萎缩性胃炎形成的一个常见原因,通过服药控制胆汁反流。⑥饮食疗法,萎缩性胃炎病人应避免饮用浓茶、烈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综上,CAG早期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对CAG的治疗除了规范合理的药物治疗外,还要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对于CAG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5.

[2]陈淑萍.β-胡萝卜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2):105.

[3]朱爱勇,许国铭.铝碳酸镁和西沙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用胃内胆汁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2):105.

[4]胡品津,曾志荣,林汉良,等.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萎缩性胃炎形成和逆转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