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电下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 1

当前家电下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臧春阳(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作者简介:臧春阳,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摘要:实施家电下乡,是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积极探索,是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由投资、出口扩展到消费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是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新突破。本文通过笔者调查走访,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家电下乡问题产生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家电下乡;问题;成因;对策;

家电下乡政策是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财政和贸易政策的创新突破。目前家电下乡的品种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等。其主要内容是,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指示,从2007年12月开始进行家电下乡试点,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正史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历经18个多月来,广受关注,从城镇到农村,叫好声此起彼伏。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笔者通过深入调查,走访数百家农户,调查“家电下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问卷,质疑声也伴随“家电下乡”从各处传来。在价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补贴兑现等各个方面的质疑愈发强烈。现将调研的结果归结如下。

1当前家电下乡突出存在的问题

①家电下乡宣传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笔者在革命老区调查的一些村民组中,大约有50%的农户不知道“家电下乡“的相关政策。即使知道也只是通过别人介绍了解到有这么一项政策。普通农户不知道家电产品在哪里买,补贴怎么发放,流程如何履行。②兑现补贴手续复杂、不方便。现行“家电下乡”流程是农户到信用社凭身份证领取,而其中过程不清楚,补贴到位了不知道,甚至补贴款领取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③销售网点信息网络不畅通。笔者调查的几个网点中,发票开具不及时,兑付手续也不清楚。④产品不对口味,基本都是最基本的家用产品。下乡产品品种有限,农户购买热情不高,其品种的单一性也制约了购买力。品牌都是由政府所决定,多少都有一定限制,而商场里有时会比家电下乡的价格低,另外也有搭配销售等问题。⑤不法商家借机骗取补贴资金,销售旧家电、翻新家电等,或者对售后服务工作不重视等,都较为严重地侵害了广大农民利益。

2出现上述问题的成因

①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家电下乡政策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地方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②由于政策落实中的不完善性,导致有的程序如补贴兑现会比较复杂,因而使得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③由于地方信息的相对闭塞,导致最新的家电和价格信息不能及时得到传达。④各大商家、企业在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并不提供最新的家电产品,下乡的家电大多是最基本的电器,不少农民明显没有兴趣。⑤较多的投机商家出现,加之许多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易中不法商家的圈套,以致补贴资金被骗。

3解决问题的对策

①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家电下乡的对象是农村,宣传对象是农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知道家电下乡的政策人不多,要让家电下乡活动做到家喻户晓,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进行宣传;二是规范宣传的内容,打出统一的标语口号,张贴到户、到组;三是可以在村民组建立宣传栏;四是可以印发宣传手册发放到农户;五是可以建立各省市免费咨询热线。②简化家电下乡兑付手续。家电下乡产品的补贴及时兑付,兑付程序简洁明了,必将无形中调动了农户购买的热情。③建立完善快捷的销售信息网络系统,让农户知道在哪里购买,如何购买等。这样可使农户了解家电产品并能安心购买。④增加家电下乡产品品种,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⑤严格监督执行家电下乡政策,要求企业在可以接受的价格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坚决打击一切坑害农民利益的不法分子。

同时,政府还可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从而有效改进农村信息不对称,农村设施不配套等情况。这可为除家电之外的其他行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良好条件。农村配套条件的改善,带来的最大效益是新农村生机勃勃的市场。农民有了消费环境,随之而来的就是强大的国内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荣.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与思考[J].农业消费展望,2009,(4).

[2]于清教.家电下乡任重而道远[DB/OL].http://13906483172.blog.sohu.com/107010585.html,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