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剖宫产术损伤与防治

/ 2

浅谈剖宫产术损伤与防治

秦海霞

秦海霞(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脑血管医院东风街道电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001)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14-01

【关键词】剖宫产术损伤防治

剖宫产术是一种经腹切开子宫壁取出能存活的胎儿(胎龄>28周,体重>1000g)及其附属物(胎盘、胎膜、脐带)的产科手术。剖宫产术是一种古老的手术。

1剖宫产手术方式分类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先后经历了尸体剖宫产;切开子宫,取出胎儿,不缝合子宫切口的剖宫产;Porro剖腹产子宫次全切除术;举世闻名的古典式剖宫产、半腹膜外(经腹腔腹膜外)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等几个发展阶段。虽然剖宫产的手术方式有多种,但一般分为四大类。腹膜内子宫体或底部剖宫产术、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半腹膜外剖宫产术、腹膜外剖宫产术。

2剖宫产指征

剖宫产虽对阴道难产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常用的手术方法,但对母婴来说,并非绝对安全,其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产科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何时采用何种方法终止妊娠或分娩对母婴更有利。究竟如何正确掌握剖宫产的临床指征,已成为当前产科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亦是衡量产科质量的标准,更是降低并发症或后遗症,减少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能否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直接与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心、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以及对产妇系统仔细的观察、及时正确的判断有关,还与社会因素及法律不健全有关。

3损伤与防治

3.1母体损伤与防治

3.1.1子宫损伤与防治子宫切口裂伤,术前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杜绝发生滞产或第二产程延长。正确选择子宫切口位置的高低及种类,保证子宫切口大小适当(能顺利娩出胎头为度)。在切开子宫之前,一定要纠正右旋、左旋或扭转的子宫。对胎头定位异常者,应先将胎头转成枕前位,使胎头以较小的径线通过切口,否则易造成子宫切口撕裂伤。术者在娩胎头时,一定不要过快,更切忌使用暴力。剖宫产术中遇娩头困难,需产钳助产或需以臀牵引方式娩出胎儿时,必须在子宫切口的弧度或长度均够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必要时在横切口的基础上改为“上”形切口[1]。

3.1.2膀胱损伤与防治术前常规导尿,排空膀胱,术中保留导尿管使其始终保持通畅以利膀胱呈空虚状态。在切开“壁层腹膜”之前,必须仔细查看,并确认是腹膜(呈透亮区)后方可尽量靠近患者头端(腹壁切口上端),远离盆腔小心地切开壁层腹膜,进入腹腔。行腹膜外剖宫产分离反折腹膜与膀胱时,尤其是顶入式或顶-侧联合式腹膜外剖宫产从膀胱顶部游离腹膜反折与膀胱时,应格外小心勿损伤膀胱。对产程延长,膀胱壁受胎头压迫时间久,水肿严重者,行剖宫产手术的医师在下推或游离膀胱时,手术操作必须格外小心、轻巧。若无十分把握不宜选择腹膜外剖宫产术。

3.1.3输尿管损伤与防治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剖宫产术式及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术中极少发生输尿管损伤。而输尿管损伤主要发生于子宫切除术,或剖宫产同时行子宫全切术。行剖宫产术中缝合子宫下段切口时,尤其是切口有裂伤、延长而出血时,一定要看清子宫切口与周围的解剖关系,切不可盲目地缝合止血,以免误缝、误扎输尿管[2]。剖宫产切除子宫时,在钳夹、切断、缝扎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主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切下子宫钳夹阴道断端以及缝合盆腔腹膜时,均应小心谨慎,先除外输尿管后再处理。特别是附件有炎性粘连,或附件与骨盆侧壁或与阔韧带粘连时,更应格外的小心。

3.2胎儿损伤与防治剖宫产术虽是挽救胎儿生命的一种手术,但手术操作不当,缺乏临床经验者,在剖宫产术中对胎儿可能造成以下几种损伤。

3.2.1切、剪伤在剖宫产术切开子宫肌壁过程中,对胎儿所造成的切剪伤包括:头皮切割伤;面部切割伤;臀部切割伤;口唇、耳轮剪刀伤(罕见);手指剪刀伤(罕见)。切开子宫时,术者应用左手示、中二指在子宫切口上方下压胎先露部,尽量使胎先露与子宫肌壁分开或不紧贴子宫肌壁,但禁止执刀的右手用力下压切开子宫,否则易切伤胎儿头皮、面部或臀部。对过厚或过薄的子宫肌壁,术者在切开子宫以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以防过度切割子宫而误伤胎儿。选用钝头、锋利的一次性刀片,切开子宫时禁止用刀尖,应当用刀幅轻轻地、多次往返横向划开子宫肌壁,也就是在子宫下段切口正中“漂’’着切划子宫肌层,而且边漂切,边吸净术野血液和羊水(由助手用电动吸引器吸血)。

3.2.2压挫伤剖宫产术中由于胎头高浮或因枕后位胎头深嵌骨盆腔内而造成娩出胎头困难时,目前,仍有不少医院采取产钳助娩胎头的应急措施挽救胎儿生命,若使用产钳方法不当,可损伤胎儿。正确轻巧地放置产钳,应力求将产钳钳叶放置在胎头的两侧,尽量避免将产钳放置在胎儿面部。在用产钳牵引胎头时,两叶的钳柄必须相扣合拢。避免使用暴力或强行牵拉产钳娩出胎头。术中最好尽量不做产钳助产。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6-934.

[2]岛功.关于剖宫产指征的探讨[M].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