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同提升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校企合作共同提升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能力

姜力

佳木斯职业学院姜力

摘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需要,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就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与机制、构建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及开展企业家论坛等内容。

关键词:校企合作;生物工程专业;能力提升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1.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近年来,高校逐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与企业联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但目前校企合作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对本科生培养中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我国本科教育常束缚于理论性的课堂教学,与企业联系较少,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没有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校企合作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走过场,没有真正与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要求联系起来。第三,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企业往往认为校企合作仅仅是高校的需求,没有与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联系,有时甚至认为学生实习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与工作,一般不让学生进行生产实际操作,只是给前来实习的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参观生产现场,没有为大学生生产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第四学生对校企合作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多数学生迫于学校压力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没有把到企业实习与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增强就业能力联系起来,普遍参与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就业率的需要目前,生物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就业困难并不是培养人才数量的绝对过剩,而是培养的人才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培养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就业相对困难。一方面,企业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仅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无法适应企业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合作,拓宽合作的途径和合作方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校企合作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目前,我国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极少,这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一个企业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

4.校企合作是企业和高校实施科技创新、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具有强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实力、具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前瞻性研究的优势。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发挥高校高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扩大学校的影响,为高校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试验场所。

二、实现校企合作的途径1.建立有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使专业建设指导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西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聘请了校外课程指导教师。学院真正做到了走出去、请进来,对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学院近年来举行了多次县市长、企业家论坛,将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精英请进来为学生做讲座,促进学校与企业及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

2.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院根据学科特色、办学优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调整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扎实抓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专业发展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来进行课程选择与学习。

通过对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课程—生产实习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中,重视经典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验课程中,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并能用系统论的观点解决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院鼓励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积极与企业及政府结合,利用企业资源使学生实现将书本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联系,部分课程的课堂已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教师共同完成。学院努力从制度、形式和方法上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为真正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产学研共同发展的目标,推动校企合作往纵深方向发展,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开发科研课题,实现利用教学科研成果解决产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企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不仅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近年来,学院企业开展了合作研究,教师真正走进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接轨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加深了对发酵过程的了解和掌握,实现了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技能。

总之,校企合作不仅是高等学校人才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更是解决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学校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成立包括企业精英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以实现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主体,企业应怎样促进适应企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也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1]宁豫昌,边传周,马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01)[2]徐凌云,刘志国,徐伟民,陈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1(04)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项目名称《校企结合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253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