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邰旭光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呼伦贝尔022150)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方法:本文从双相情感障碍定义、发病率及其诊断、疾病负担和治疗等多方面,综合相关论文讨论了双向情感障碍,采取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方法。结果: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治病率及死亡率。结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探索双相情感障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002-02

1.定义

Lenonhard在1957年把躁郁症分为两部分,提出单双相情感障碍新概念,把仅有抑郁发作从躁郁中分离出来,提出两者并非一个病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实体。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兼有心境变高或变低两极性的特点,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定义的双相情感障碍必须满足既有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而美国DSM-IV中还包涵了单纯的躁狂发作。根据狂躁发作的程度,可以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情感障碍。通常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并且不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狂躁发作,称为轻狂躁。既有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称为双相Ⅱ型情感障碍,以区别狂躁、抑郁发作都典型的双相Ⅰ型情感障碍)。

2.发病率及诊断

美国流行病学监测点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2%。而中国7个地区的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93年情感情感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052%,终生患病率为0.083%,较美国低的多,但比较1982年的资料(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018%和0.046%),发现我国诊断为情感障碍的发生率有所增加。这可能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入,更强调个人,同时个人也要自己承担更多的突发事件相关。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和竞争,同时个人主义的个体获得更少的社会支持。当压力出现时,社会支持是一个压力的缓冲带,低的社会支持让个人在面对压力时变得很脆弱。由于女性的自身生理结构及文化因素等原因,双向Ⅱ型情感障碍在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Benazzi发现50岁以下双向Ⅱ型情感障碍中72.5%为女性,50岁以上患者中64.6%为女性。一项研究回顾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单向抑郁症的情况,发现诊断不确切而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中,55%有过狂躁或轻度狂躁发作。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门诊97例双相情感障碍中,38例曾被误诊为抑郁症,3例被误诊为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漏诊率为42.3%。这些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并不容易,对抑郁症患者的仔细追溯躁狂迹象、特别是轻度躁狂或不典型躁狂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3.疾病负担

双相情感障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并发躯体症状,患者经常感到无能,甚至自杀。双相情感障碍常伴较高的致病率及死亡率,25%~50%的患者在某一时刻会尝试自杀,15%~19%的患者自杀死亡。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也会造成医源性负担,如部分患者服用锂盐后发胖,约25%达到肥胖程度。精神疾病相应的病耻感也会延迟疾病的康复。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报告有病耻感的患者,在7个月后与家庭外成员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4.病因学研究

BPD病因有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家庭教养方式和病前性格等因素共同引起。同卵双生子中双相情感障碍同病率在40%~70%间。现在一般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是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出现抑郁症状,NE升高出现狂躁,也有人发现狂躁时脑内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张红霞,2005)。生活事件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发病前一年左右的生活事件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5.治疗

针对急性躁狂发作有多种公认的治疗方法。一线药物有锂盐和丙戊酸盐。有暴力倾向或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联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控制症状双向抑郁发作治疗与单向抑郁发作治疗不同。双向抑郁发作不能单一使用抗抑郁药,这会促使患者转向狂躁或RC发作。通常需用情感稳定剂。在情感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双向抑郁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是锂盐和丙戊酸盐。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纳也作为情感稳定剂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其他抗癫痫药中,拉莫嗪是美国FDA批准(2003年)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维持治疗的第2个药物。

双相情感障碍病程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有:高情感表达家庭中的患者复发率较高;有负性生活事件经历的患者其恢复期延长;有不良社会适应方式及遭受环境应激的患者发生严重情感症状或情感障碍的机率增加;生活缺乏规律的患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病情容易发作。传统的人际治疗理论基础是,有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遭受相应的应激性人际关系事件时,触发了情感症状的发作,尤其是抑郁症状。因此,针对这些常见的人际关系情境,帮助其学习和认识到其不恰当的社交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技能。在治疗后期,人际社会节律治疗还强调帮助患者学习调节日常生活规律、作息时间、并寻求这些因素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季建林.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3):175-180.

[2]王金荣.王德平.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75-77.

[3]熊祖伦.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