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诊治体会

赵树立冯艳梅

赵树立1冯艳梅2²(1辽宁省凤城市新农合管理中心118100;2凤城市中心医院118100)

【中图分类号】R72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411-02

【摘要】目的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间消化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2例,经过心理、药物及一般治疗。结果42例得到基本治愈;16例症状缓解;4例无效。治愈率67%,有效率93%。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常见病,诊断系排除性诊断,治疗上主要是经验性、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排除性诊断胃镜经验性个体化综合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中上腹症候群。FD是临床上最常见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由于其慢性持续性反复发作,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1],故临床上应予以重视。本文将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在35-65岁,平均年龄47岁。大多有10-20年的吸烟、饮酒史。有多次、多个医院就诊经历,病程6个月—20年不等,32例为从事脑力劳动和机关行政工作,13例为出租司机。17例为其他职业者。

1.2临床表现

6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持续性、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腹胀和早饱并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一种或几种症状。其中26例为以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热感为主诉就诊;20以餐后饱胀和(或)早饱、食欲不振为主诉就诊。16例为具有两个临床症状重叠:有上腹痛、上腹部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和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18例。病程在6个月—20年,其中病程超过20年以上的有9例。查体:62例体格检查均无明显阳性体征。经过实验室、超声、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排除症状相关的呼吸、循环系统及肝胆脾胰疾病。胃镜检查:17例胃镜示:轻度充血、粘膜水肿。45例胃食道粘膜正常,使用C14呼气法检测Hp抗体阳性42例。排除慢性胃炎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无腹部手术史。

1.3结果

1.3.1诊断本组62例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判断45岁以上有“报警症状和体征”7例,经彻底检查,未发现与之症状相关器质性病变;55例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选择实验室常规化验,肝功化验,超声肝胆脾胰,胃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1.3.2治疗:1)一般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疾病认知宣教,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以及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及个人生活中诱发症状的食物。2)心理治疗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树立信心,配合治疗。62例患者均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分析可能引起发病的原因,讲解治疗方法。3)药物治疗a.抑制胃酸分泌药,用于上腹痛、上腹灼热为主要症状的26例患者。(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西咪替丁400mg二次/日;奥美拉唑20mg一次/日)。b.促进胃肠动力药,用于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选用多潘立酮10mg/次、3次/日)。本组62例使用胃动力药。c.对于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应用根除Hp治疗。d.黏膜保护药,硫糖铝1g/次、四次/日。可根据情况加用心理和精神调节药物等。e.抗抑郁药,对于上述治疗欠佳者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从小剂量开始。4)辅助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经过个体化差异性综合治疗:治愈42例,症状好转16例,4例无效。治愈率67%,有效率93%。

2讨论

2.1病因与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病生环节非常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明确的病理学改变:(一)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有胃内容物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促胃肠动力药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二)内脏感觉过敏:研究发现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三)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最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四)精神社会因素: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有应激事件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者。(五)幽门螺旋菌感染:约有半数FD患者有幽门螺旋菌感染及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2]。

2.2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病程在6个月以上,累计消化不良症状超过3个月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经过常规检查未发现能够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2.3诊断程序

FD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应无选择地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增加患者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应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先判断患者有无器质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对有器质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者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原,对未出现该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进行实验室和胃镜检查。也可以先进行2~4周的实验性治疗,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2.4F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2.4.1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环境温度适宜。避免烟酒以及服用非甾体类药物。避免个人生活中诱发症状的食物。饮食睡眠规律。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因情绪波动引起的患者可施用适量的镇定药。

2.4.2心理治疗

临床工作中,许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即自我感觉症状与查体和检查结果不符、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造成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动力心理治疗、松弛疗法、催眠疗法、暗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病情后,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增强信心,充分发挥患者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3]。

2.4.3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病生环节非常复杂,因此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的搭配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1)抑制胃酸分泌药: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对于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适用。2)促胃动力药:一般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多潘立酮为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其作用是增加胃的收缩和蠕动,加速胃内固体和液体的排空,改善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可促进胃肠肌间神经丛节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增加胃底的容受性扩张,增加胃窦动力[4]。3)根除幽门螺旋菌治疗:Hp感染可能是部分FD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病因之一,根除Hp可以使大部分Hp阳性的FD患者症状改善或消失。4)抗抑郁药:可以帮助控制FD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改善睡眠,同时具有抗痛觉过敏作用。某些抗抑郁药还具有抗胆碱的效果,能够直接作用于胃肠道,调节胃肠道动力和感觉,促进胃底松弛。缓解FD患者的症状。另外,黏膜保护药、心理和精神调节药物等及消化酶和益生菌制剂具有改善消化吸收效率,对肠道渗透压有调节作用,对缓解FD症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2.4.4中医治疗中药理气汤(番泻叶、党参、茯苓、木香、莱菔子青皮,郁李仁等)。中成药:气滞胃痛冲剂、加味逍遥丸等。针刺足三里都有促进胃肠蠕动。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低风险和预后良好的疾病,诊断上为一排除性诊断;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处置得当则不会有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生命的不良预后;经过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能够得到较明显的缓解和控制;如果诱因不能去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故充分了解FD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引导患者规避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诱发因素,减少症状复发。

参考文献

[1][2]钱家鸣.功能性胃肠病[M].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2008年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5.

[3]曹佳懿,侯晓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7):538.

[4]刘新光.功能性胃肠病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