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

淦华

淦华

四川金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人才竞争战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战略发展的重心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针对人才管理的专业管理对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意义不仅是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也包括以适宜的政策与手段激发人力资源潜能,以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一点是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原则,其次则应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发展;重要性

在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发展中,“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在相对微观的企业战略发展中,人才则是实现正常生产经营、创造物质财富与社会效益的决定性力量。但要切实激发出人才价值创造潜能,就不能缺少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系统安排,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于企业战略的核心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在最表层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为企业挑选目标人才,进而通过教育或培训进一步培养人才,以使人才实现与岗位的高度契合,从而能够通过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开展健康、稳定的生产经营,由此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战略发展目标。

在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前,我国企业一般实行较为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一机制相对被动,在人才选择与配置过程中存在不小的盲目性、分散性,较难实现集约化管理,故而既不利于人才发挥体力与智力的潜在优势,也无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为现代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组成,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的是有计划、有组织、规范化、主动性的人才管理模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备更加完整的人才选择标准、更有条理的人岗配置制度,而且正在借助高品质人力资源设置与调配推动企业管理整体布局优化,并为企业不断扩展和巩固人才基础,以使企业拥有更为高效的发展后劲。

(二)以适宜的政策与手段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宏观战略高度的管理视角,更有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策略。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越来越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尝试有所创新,摸索并发展出诸如柔性管理、弹性管理、人本管理等更为多元的管理机制与模式。这些持续性的优化创新无不是为了以更加适宜的政策与手段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尤其是当越来越多新生代劳动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的中坚力量时,更加年轻的员工通常拥有更为多样的理想追求、愿望诉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在结合这种客观变化积极调整策略与手段,以使企业和员工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唯一具有价值再创造潜力的人才要素才能得以激发,从而使人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不仅是人力资源完成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借此达成战略发展目标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胜利的重要途径。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不容乐观的客观环境加速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间的双向选择已经成为整体趋势。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招工难”与“求职难”叠加的两难困境正是人力资源匹配不足、适应不良的结果。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就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时期新生代求职者的现实需求,又要结合企业战略要求保持动态和弹性管理机制,更要全力以赴营造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展示出清晰且优良的未来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将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才能通过提升人才队伍稳定性推动企业战略顺利开展、落实。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优化策略

(一)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原则

传统管理机制下,企业与员工更接近于二元对立的两个矛盾体,人力资源是企业不得不承担的巨大投入成本,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严苛管理模式实现对员工的监管。这既是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出现的主因,也是以人为工具这一简单管理理念形成的基础。显而易见,这种极不和谐的管理思想和状态既造成了沉闷压抑的企业生产管理环境,也严重阻碍了人作为活跃生产要素实现价值再创造的机会与可能。

要彻底颠覆这种陈旧落后的原始管理状态,就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管理原则,走一条更为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创新之路。所谓柔性化管理在实质上就是基于平等原则而对劳动者体能与智能付出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柔性管理既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设计的柔性方面。比如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需求模型,以预测未来特定时期内企业可获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其目的既有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又不断规范人才选择标准、方向、流程以关照和满足员工的切身利益。

也包括人才选择和人岗匹配过程中的柔性化。比如公开选拔标准;采取全过程全透明的选拔方式;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坚持目标人才和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等。又如在人才选拔测试期间采取多岗位轮换机制,引导和鼓励员工深度挖掘自身知识与实践潜力,以实现以人的特质为导向选择更高匹配度岗位的战略目标。

此外,柔性管理还体现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方面。比如充分细化岗位类型与工作内容,在考核评价中引入更多基层员工共同参与管理过程;又如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与可分散的工作地点、结合股权激励与长期激励待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品质与成效等。

(二)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会是死水一潭的僵化体系,而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异的动态调整机制。比如企业内部保持适度的自由竞争、岗位择优体系,鼓励员工不断尝试新职务,创造条件畅通员工的晋升路径等。

动态调整避免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岗位固化,更能落实“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科学选拔基本原则。保持动态调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一方面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形成更加良好的内部竞争状态,另一方面则能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人才合理流动环境。这也是实现人才价值再创造潜能得以激发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在学习型社会渐成潮流的整体趋势下,学习型企业的构建既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企业应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形成愈发浓厚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除了建立定期内部教育与培训制度外,人力资源部门还可以充分引入网络化教学手段,以更少的投入、更大的覆盖面、更为便捷的教育方式激励员工积极投入理论与技能学习。这既有利于人才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拓展,也有助于企业员工队伍整体水平的知识化、智能化。

结束语:

在知识型、智能型、创造型社会中,人才作为能动要素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助力企业战略发展不仅需要体现在制度、方法、模式、手段等具体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全面改变管理理念。只有彻底颠覆以人为工具的陈旧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着眼于劳动者的价值创造性与资源再生性。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弹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避免生硬刻板的人岗匹配,才能以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意识形成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机制。这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得以全面优化和提升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德成.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趋势与思维嬗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76-84.

[2]唐鑛,刘兰.《劳动合同法》的价值重塑与制度创新——基于劳动关系多元论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34(03):96-105.

[3]于桂兰,梁潇杰,孙瑜.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质性研究[J].管理学报,2016,13(10):1446-1455+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