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旅游业的供给侧调整与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论文化旅游业的供给侧调整与提升策略

王洁

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93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发展的也十分迅速。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加速释放,作为消费升级产物的文化旅游业亟待推动供给端的调整以呼应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型的消费时代;文化旅游业具有融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特性,其供给侧调整释放的诸多效应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存在着市场供给和游客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过剩”与“稀缺”并存的景象,内涵式、精品化及优质型供给不足,通过发展旅游教育、依托互联网+、完善商业模式来实现总量增长、深度拓展以及服务完善是我国文化旅游业供给侧调整与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供给侧调整;提升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品味景点所具有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但也应注意到,当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不少的问题,诸如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力,文化旅游企业融资困难,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式单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民营资本引入不够等。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1我国文化旅游业的供给特征

1.1文化旅游供给总量持续增长

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其他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的首要内容,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旅游资源,旅游业则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给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支持、文化消费逐渐强势凸显以及文化资源丰富多元等诸多背景下文化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供给总量持续增长。以主题公园为例,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各类规模的主题公园近1200家。大型主题公园加速发展,仅2015年至2016年开业及在建的大型主题公园就有约40家。预计到2020年,将有60余家主题公园建成运营。

1.2文化旅游供给类型逐渐多元

纵观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告别了粗犷式大杂烩式的发展路线,产业开始进一步细化、产品进一步丰富。目前各省市地区根据各自的优势推出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有主题公园、会展旅游、旅游演出、红色旅游、城市文化综合体等。1.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依据一个或一系列特定主题,将景观、旅游设施、表演和展览融为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特定主题情节贯穿主题公园的休闲娱乐活动,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设置多层次活动,主题公园满足了旅游者更加多样化的游乐需求。2.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借助会议、论坛和展览等会务活动而开展的旅游活动。会展旅游是商务旅游的一种形式,但是文化旅游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展旅游降低甚至消除气候和季节的影响,较高效率地使用旅游设施,因此发展空间广阔。3.旅游演出。旅游演出是旅游产业和演出产业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边界上相互融合的一种产业表现形态,通过在旅游景区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将地理空间和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大大地释放了旅游产品的人文内涵,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吸引力。4.城市文化综合体。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基于城市的特定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基因而建立的、以文化消费为内核的综合建筑群体。城市文化综合体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实践场所,其主要的文化形态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时尚文化。

1.3配套设施缺乏致使优质型服务供给不足

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及文化旅游体验优化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健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与重视,特别是乡村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以本土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为依托,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度和经济富裕的程度不完全一致,比如文化基底丰厚的大西南和大西北片区中的有些村寨,受限于资金和意识的瓶颈,政府和当地居民没有大量闲置资金投入,也没有通过对外招商引资进行文化资源整理与开发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文化资源处于分散状态。同时,个别地区对文化旅游企业的配套服务支持不够,没有形成长效完善的资金、政策等扶持机制,而且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够,旅游干道、停车场、卫生间等设施简陋,部分项目地的卫生状况和水电供应也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和长远认识不足,虽然重视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但是在文化旅游投资建设完成后,却缺少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导致运营的后劲不足而致使项目无法高效、持续运转,优质化服务供给不足。

2文化旅游业供给侧调整策略

2.1增加文化旅游供给总量,调整文化旅游产业结构

我国旅游业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从整个旅游行业来看,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增加文化旅游供给、丰富文化旅游供给形式、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成为整个旅游行业着手改革调整的热点。一是科学规划,努力发掘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形成产业。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具备商业价值,即必须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努力发掘文化旅游资源,尊重市场规律,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打造。二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维。转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树立“文化可以成为主角、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的观念,采取举措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2发展旅游教育,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生产要素,旅游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点是高素质人才。无论是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品开发,还是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企业团队建设,旅游人才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展旅游文化,实现旅游文化由低端向高端演进,需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我国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水平较差,因此有必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建设。在我国目前的博士、硕士、本科学位授予体系中,“旅游管理”设置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之下,且只有“旅游管理”一个专业,不能满足景区、旅行社和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适应旅游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学科门类设置上,应当逐步调整旅游管理的专业设置,使其成为跨门类的交叉性学科,以适应旅游管理产业的现实需要。

2.3引入民营资本

民营资本能为文化旅游业带来强大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起到支撑作用。引入民营资本,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新路。从目前情况看,民营资本在文化旅游业总资本中占的比例较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在落实好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创新业态,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应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投资者来说,应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业发展。

结语

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做好制度保障。文化旅游业供给侧诸多问题与文化生产力特别是创意能力有密切关系,在创意人才短缺的这一表面原因之外,更与国民文化创意生产力的释放有密切关系。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创意潜力因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释放,而诸多民营企业或民间力量则因门槛限制等尚未找到释放创意能量的舞台,因此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文化制度层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叶欣.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R/OL].?国家旅游局官网2016-05-19.

[2]王珂.中国去年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贡献率11%[N].人民日报,2015-01-16.

[3]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EB/OL].中国投资咨询网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