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CT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脊柱结核CT诊断价值分析

孙海超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结核病患者40例临床CT扫描诊断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对脊柱结核中心型4例,边缘型16例,韧带下型11例,附件型9例。骨质破坏椎体28例,椎旁脓肿25例,硬膜和脊髓侵犯10例,韧带下播散3例,死骨、钙化16例。结论:CT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楚,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诊断和确定骨质破坏病变的范围,有利于对脊柱结核进行病情评估和术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47-02

脊柱结核是骨结核中最为多见,少数可引起脊柱压迫。病变多来自肺部结核的血行播散,好发于腰椎,其次是胸椎,少数病例可多节段发病。在脊柱结核中,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附件结核罕见[1]。CT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方法,对患者病变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现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CT影像诊断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结核病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8~76岁,平均年龄42.5±2.5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7年,平均病程11.5±7.5月。结核部位:胸椎段12例,胸腰段8例,腰椎段20例。

1.2方法

在CT扫描前应做常规X线平片检查,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必要时体外标记定位。CT扫描时一般用5mm层厚和层距连续扫描,较大的病变可10mm层厚、10~20mm层距扫描[2]。必要时可行2mm层厚和层距薄层扫描。尽量以此平面作为扫描平面,合理利用窗宽、窗位分别观察骨与软组织病变。必要时可行多平面图像重建和三维重建。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胸椎段12例,胸腰段8例,腰椎段20例。累及骶髂关节46个椎体。CT诊断对脊柱结核分型情况,中心型4例(10.0%),边缘型16例(40.0%),韧带下型11例(27.5%),附件型9例(22.5%)。经临床诊断证实脊柱结核分型,中心型5例(12.5%),边缘型17例(42.5%),韧带下型9例(22.5%),附件型9例(22.5%)。

CT影像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轻微椎体以及附件的椎旁钙化和骨破坏、骨类型、椎旁脓肿等情况扫描出来。CT表现骨质破坏椎体28例(70.0%),椎旁脓肿25例(62.5%),硬膜和脊髓侵犯10例(25.0%),韧带下播散3例(7.5%),死骨、钙化16例(40.0%)。临床诊断证实骨质破坏椎体31例(77.5%),椎旁脓肿28例(70.0%),硬膜和脊髓侵犯19例(47.5%),韧带下播散15例(37.5%),死骨、钙化3例(7.5%)。

3.讨论

脊柱结核椎体结核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中心型多发生于儿童胸椎,于椎体中央近前侧开始起病,病变进展快,以骨质破坏为主,易合并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边缘型多见于成人腰椎,多从椎体前缘、骨膜下和韧带下椎间盘开始起病,很快侵犯至椎间盘及相邻的椎体,椎间盘破坏为本型特征,因而椎间隙明显狭窄[3]。

本病以儿童患者多见,3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下降。起病缓慢,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纳差等全身症状。儿童常有夜啼与呆滞。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伴功能受限,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脊柱畸形。胸椎结核背痛症状明显,脊柱后凸十分常见。腰椎结核呈特殊站立及行走姿势,拾物试验阳性。

脊柱结核以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椎旁脓肿形成为典型征象,主要表现为椎体和附件骨质稀疏、破坏,椎体变形、内见小死骨片。椎间隙狭窄。椎旁脓肿形成,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病变肉芽组织和破裂骨片突向椎管可压迫脊髓。附件及小关节破坏导致椎体间脱位[4]。中心型于椎体中央出现低密度溶骨性和虫蚀状破坏灶,病变向上下扩展,椎体塌陷被压缩成前窄后宽的楔形,可侵犯椎间盘、累及邻近椎体,伴椎旁脓肿形成。边缘型早期椎体前上缘或下缘局限性骨质破坏,很快侵犯至邻近椎间盘,表现为椎体终板的破坏和进行性椎间隙狭窄,并累及邻近椎体,椎旁脓肿多见。韧带下型:病变发生于前纵韧带下方,表现为连续的两个或多个椎体前缘的骨质破坏,冷脓肿多位于前纵韧带与椎体前线之间,椎间盘可正常。附件结核多发生于成人,表现为椎板、横突、棘突和椎弓根的局部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

CT可更清楚显示受累椎骨骨质破坏范围,显示死骨形成,特别是骨内型椎体结核,CT敏感性高于平片。脊柱结核早期CT可见椎体终板骨质碎裂状破坏,与化脓性及肿瘤性溶骨性破坏不同,可能与结核杆菌缺乏蛋白溶解酶有关。椎旁脓肿形成常位于脊柱前外侧,如腰大肌脓肿,受累肌肉肿胀,肌肉-脂肪界面消失。增强CT扫描可见脓肿壁薄而不规则,有中度增强,中心脓腔不增强,可有钙化。有时脓肿范围很大,与相关椎骨骨破坏不成比例,是为脊柱结核的影像特点。

通过CT检查,发现X线平片难以显示的较小骨破坏灶。确切显示骨及软组织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了解病变侵犯椎管内的情况及有无附件与小关节破坏。确定病变的活动性,帮助制订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常莹,胡毓亮,朱斌.CT检查对脊柱结核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617-1618.

[2]张宝金,马田军,李剑辉.CT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4):4126-4127.

[3]黄光海,邱荣,李勇,等.脊柱结核CT诊断价值(附56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8):823-825.

[4]孙进祥.CT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1):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