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何梅

何梅

南开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应用心理学比基础心理学多了一项提高人类幸福生活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应用心理学开始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和人们的生活中。然而在社会的转型期,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储备却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所以本文就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也顺应时代的变化,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心理学专业性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的应用心理学起步较晚,各方面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关于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是心理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不同的领域都有应用心理学理论的身影,可以说对人才的需求很大。我国的应用心理学起步较晚,自改革放开以来,才有部分的高校恢复设立应用心理学专业,而且每一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客观来说各高校的心理学专业也确实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心理学人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改善。

(一)定位不明确,就业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到现在市场经济以人才为主,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但社会的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太过迅速导致思想素质跟不上等等社会问题开始暴露。因为应用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学科,有助于减轻社会矛盾,维护国民健康心态。但从现状来看,应用心理学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多数心理学专业人才、高校的心理学研究室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目标定位不够明确。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基础的心理学理论课程仍然有很大比重,而应用实践的课程设置得较少,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教学结构不够完善,能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这种课程设计模式针对于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是有问题的。甚至到现在很多的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无从下手;社会对心理学的普遍认知也停留在心理咨询等某一项专业应用上面,这是社会对心理学认知的脱节现象。据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毕业后很难在企业快速地进入工作,且在工作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二)专业性不明确,较为笼统宽泛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注重的是理论研究,而应用心理学注重的是实践与应用。应用心理学又分为: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四个领域,基本上应用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囊括了目前社会上的大部分领域,不论是工业、军事还是商业、司法等等。但是,每一个领域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之处,目前的应用心理学学习的内容很雷同,使得专业设计没有针对性,比较宽泛、笼统。像这样的学习,学生很难在学习期间掌握完整的、清楚的系统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学习,专业学习难以有很深入的涉及。高校设计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零散、不够完整系统,是现在应用心理学在社会转型期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错误[1]。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不够细分

随着改革开放,部分高校开始恢复心理学专业;到现在社会深入发展,国家和教委也意识到心理学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所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是心理学的专业设置细化程度明显不如发达国家。应用心理学作为为各个领域提供服务的专业,首先,对高校的专业开设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必须要到达规定的要求才能开设心理学专业;其次,国内心理学专业突出的高校要做好领头羊,在现有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下不断的细化专业,如临床心理学,也应该细分出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只有做到这样的细致划分,才能真正地做到术业有专攻。

而我国心理学专业较单一,虽然从最开始应用比较的教育心理学到现在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心理学延伸到医学、工业、商业等等领域,但培养的目标仍然太过狭窄,导致很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面也非常狭窄,自身的发展相应也受到限制。

(四)教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

文革之前,我国的心理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按照苏联的心理学教学模式来设计的,内容也大多跟苏联学习的一样。自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了心理学专业,有大批的欧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开始引入到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从内容形式来说,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放到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知识依然较为陈旧,首先应用心理学重视实践,而我国心理学专业偏重理论,理论主要来是国外,缺乏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达不到中国社会的需求。所以就教学内容而言还是略显陈旧,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

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即社会的需求构建心理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清晰;各高校对于心理学专业学习要有明确的要求。首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以学习海内外进步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其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支撑理论研究,应用心理学要多多开设各种实践课题,围绕社会问题,学生由教师带领开设课题研究,突出建设性意见;最后,重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应用,在输出社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所以,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接轨,以此为方向来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

(二)细化心理学的专业方向,给学生和社会多一点选择

应用心理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都非常大,例如企业管理,目前很多的企业都在引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以此作为企业的管理方式的指导。太过笼统和宽泛的专业没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而社会也难以找到想要的人才。所以目前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各高校的专业一定要细化。

(三)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结构

从课程内容体系来看,可以根据人才的培养制定五个板块的模式。首先,是通识课程学习。这类的课程需要涵盖到思想政治类、英语、数学等课程。心理学的学习不单是本学科的学习,作为综合性学科,也要注重与其他的学科建立关系;其次,是基础导论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学习应该涵盖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等,这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延伸性,对于之后接受专业性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为了心理学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再次是专业导论课程学习,这个课程学习主要是比较基础的理论,是为了向心理学的四个大的方向做过度,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这类课程学习完之后就可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了;然后是专业扩展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了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根据应用心理学的四个大方向,再发散开细化专业知识,定位主要是本科生学习的方向选择;最后是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在对本科基础上的专业知识进一步的研究,专门设立研究实验室,鼓励学生研究心理科学知识,并结合社会现状设置实践课题[2]。

从应用心理学的系统构建来说,应用心理学应该怎样培养专业性人才。首先要构建完整的系统的课程,心理学的知识应该是相通的,在教学内容上要围绕应用心理科学主要的四个领域: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为核心的课程来构建心理学学习课程,然后再设计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等,用于将几个领域的知识相连,使学生可以学习到系统的、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其次,要拓宽心理学的专业方向,增加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作为一个应用心理学的学习者,应该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能力,还应该具备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才能专业对口地为社会提供心理服务,我国目前对于应用心理科学的人才需求很大,但仅仅是四年的学习很难达到走进社会就能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所以,心理学专业增强其方向性很重要,基础课程学习可以计划两年的学习时间,之后一定要结合社会实践的方向来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避免专业知识杂乱,不实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社会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人才需求很大。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还有很多问题和欠缺的地方,教学结构不够系统、完善;专业不够细化;方向不够明确。为此本文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建议,希望我国的应用心理学能够越来越好,为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晶晶.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0):108-109.

[2]仲飞成.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J].内蒙古教育,2018(1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