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材施教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关于因材施教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王桂强

王桂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村镇中心中学266000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体育委员或班长把队伍带到操场上,体育老师带领或监督做做准备活动,接着学几个武术或体操或运动姿势或动作然后自由活动等待下课,忽视了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别。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育以人本主义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学法。因此,根据学生自身潜力和特点,把所教学生分成几类,如O(one)组、T(two)组、S(three)组、F(four)组,改变以往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优良中差的不好习惯,保护了他们的隐私,维护了他们的自尊,每组选配一名组织能力强但体育成绩不一定强的学生为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学习。

虽然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这个组,老师却要做到心中有数。O组为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悟性高的组,T组次之,S组为运动能力和素质较差、接受能力差的组,而F组一般人数较少,如残疾、女生来月经的身体不舒服,或有心脏病等不适合做剧烈运动的。当然各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努力,T组的可以上调到O组,而O组的同学可能因为懒惰而降为T组和S组,而S组的同学除了几个常年病号,一般很少人爱呆在这个组。

中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我们新世纪的体育教育应重视因材施教在体育上的应用。

一、认真备课

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分组备课,这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关键。要针对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和新教法,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各层次学生的练习强度和不同要求,要以S组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提高O组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熟练程度。

二、正式授课

在体育课上,因学生较多,对于不同的组可施行不同的教授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法。对于O组,我们可以放手让其单飞,或对其提高要求,设计难度较大的学习项目,还可让他们实行“一帮一”扶助活动,帮助S组的同学更好地掌握。对于T组和S组以教为主,带领、指导和参与他们的练习。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T组和S组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而O组应让他们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需要,激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让全班的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和有所收获。即使是同一个练习项目,对不同组的成员也要有不同的要求,让O组同学在掌握的基础上再传授高难度动作,对T组和S组的同学只要掌握此动作就行了。例如,在初一1班的跳高课上,我做了一次调查,全班同学中30%的同学是80分以上,即男同学1.05米、女同学0.90米;而40%的同学60分以上,即男同学0.80米、女同学0.70米;还有20%的同学也能跳过去但不及格,而10%的同学根本不敢跳,原因是他们对跳高不了解或受过伤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创设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且无负担地轻装上阵。对于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按技术进行分队,这是他们期待以久的事情。然后教师做示范动作,让O组同学接着示范,起榜样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于T组和S组的同学,没有直接上杆而采取下列措施:第一,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杆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会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接着又实行对垒赛加接力赛,让O、S、T组各1、2报数,然后分组比赛,跑一段跳过去再跑一段,传给下一个同学。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同学们既可学习动作又能体验游戏的欢乐,这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意志。而这些单靠上几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个体差异、教材和大纲,有目的地进行个别辅导。

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各小组同学搞一些比赛活动。对于O组同学,多让他们参加比赛,扩大视野,提高运动成绩;对于T组同学,应多加强练习,他们和S组同学是课外活动时练习性比赛的主力,对他们要加强勤奋好学精神和自觉练习习惯的指导;对于S组和F组,易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感,也没有什么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应找其谈心,学习时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实行鼓励性教学,这是课外活动时体育教师重点辅导吃小灶的对象。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做到不易不难、恰到好处,让每个同学都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