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浅谈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郭晨光

郭晨光

(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全球制造业涌现出了众多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方法,其中以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倍受推崇。

关键词: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理论融合

1国外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精益生产方式可以追溯到20个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福特公司为首的单一品种,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在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的环境下,其弱点显得日见明显。精益生产方式源于TPS——丰田生产方式,其中融合了许多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如:工业工程设计、全面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价值工程等。丰田公司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才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环境及发展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完整体系。并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将企业生产运营方式与时代进步、市场演化一同结合衍生成更加成熟,具有更强竞争能力的新的生产方式。

日本人缔造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ProductionSystem),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塑造的“福特式生产方式”。即便是极为低调内敛的大野耐一,对于自己这本源于第一工作现场的生产管理作品,也极为自信。他说:“如果亨利·福特一世仍然在世的话,必定采用类似于丰田生产方式的管理模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把丰田生产方式总结为“精益生产理念”,说它“是一种不做无用功的精干型生产系统”。美国通用汽车利用加州与丰田的合资公司,间接地学习TPS真髓;福特汽车则采取把丰田(美国)公司的员工吸引过来的策略,打造TPS的福特版;克莱斯勒公司向已经TPS化的福特取经学习;德尔福——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也实施了TPS,行业学习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

199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汽车计划小组研究撰写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出版后,精益生产方式把原来狭义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内容扩展到了产品研发、设计、外协、销售及售后服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考察了丰田生产方式。该书在历时5年,耗费500多万美元,通过对北美、欧洲、日本各大汽车公司的大量调查所得数据和比较研究结果指出:世界制造业必须从原来西方的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向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转变,而这种转变将会改变整个世界。直到今天,丰田公司在世界制造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亦不断“进化”自身的生产方式及理念。

20世纪90年代,Icocca研究所(1991)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敏捷竞争战略:“现代工业已经跨越大批量生产时代,并进入了敏捷竞争时期。新的竞争规则需要在产品、组织、战略诸方面变得更灵活敏捷。而敏捷是指对从迅速变化、不断细分、高质量、高性能的顾客定制产品和服务型的全球市场中获利的经营挑战做出的全面反应。即企业要想在顾客需求不断变化、难以预测的竞争环境中盈利运营,其战略目标应能丰富顾客的价值。产品应是敏捷产品,其生产需要顾客参与设计,能不断升级,满足顾客的特定要求。同时,竞争也不再是传统竞争的概念,而是通过合作提高竞争力。组织形式也随之出现虚拟状态。敏捷竞争改变了大批量生产企业的惰性,促使企业开发生命周期短、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培养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员工,造就广泛分权、灵活决策的企业。”

进入21世纪后,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一下两方面:

(1)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动态化,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批量不断缩小。顺应客户需求的、多品种的、中小批量的生产已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

(2)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从原来的对质量、成本的要求演变为对时间、质量、成本、创新、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要求,时间已经成为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最新的产品并推向市场,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为了应对这些需求,各种先进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如:敏捷制造、分型制造及智能制造等。其中敏捷制造的概念及模式一经实践便被认为是能够适应21世纪市场多样性变化及全球化竞争的主导模式。并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而综合国内外对敏捷性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还是来自于上述中的《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强调“敏捷性是企业的一种战略竞争力”。它是指具有满足市场(包括速度、柔性、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等)快速变化需要的能力(包括硬件与软件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信息沟通)的制造系统。它是针对在商业竞争主导系统中产生的内在不可撤销的变革而形成的复杂的战略性反应。它是对成熟普及的技术和制造方式的复合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它是LM、CIM、TOM、MRP、BRP等多种技术的协调机制。

2国内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在中国率先实践丰田生产方式的要首推长春一汽。1980年代初,长春一汽邀请了大野耐一先生实地讲演和指导,并在一条线上试行了看板管理,但因种种历史性的原因,很快退回原状。其次是二汽,二汽通过与日产的技术合作,导入一个流生产方式,曾一度反超长春一汽,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长春一汽整体引进同野的变速箱厂后,大力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又超越了二汽的水平。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都在积极推行精益化生产方式,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济南钢铁集团、重庆宗申等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993年,我国国家科委将AM的概念引入了国内。之后,国家863计划“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主题专家组对这个问题开展了长期的跟踪研究,对敏捷制造、动态联盟及虚拟制造的许多概念、方法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八五”期间开始资助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相关领域的项目,从1995年下半年起,组织了有关专家深入讨论“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优先领域的研究战略,以指导我国“九五”期间直至2010年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3理论发展的方向

综合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近年来对精益生产及敏捷制造或组织敏捷性的研究成果,许多“进化”后的理论及应用都有着越来越大的交叉领域及趋同的方向。精益生产被发展成不单单强调生产现场的消除各种浪费、均衡化、少人化等概念,更多的强调快速响应订单、供应链的快速反应及与各个分包(或联盟)公司的快速沟通协调。看板与MRP中时间域概念的结合,看板分权式拉动与MRP集权式推动的并存方式也是丰田生产方式的“进化”之一。“全丰田互联网系统”更是融合了SIS、CIM、CAP等一系列基于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虚拟设计、虚拟制造、供应链网络信息管理的先进技术及理念。

相对于精益生产理论“进化”的多概念融合方式,敏捷性理论的“进化”发展方向则是全行业的渗透。敏捷的特性在始于“敏捷制造”后,被逐渐渗透到了其他的商业行为和服务行业。虽然在许多研究文献中,“敏捷性”和“敏捷制造”被认为有着相同的内涵,甚至可以相互替代,然而敏捷性并不简单的等同于制造速度的提升,因为其内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速度理解而渗透到制造理念中。在当前变化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中,敏捷性的内涵已经由其所在的制造系统扩展到组织设计、管理和企业文化中,成为一个企业能否满足环境多变性和消费需要多样性,拥有未来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