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科普图书与互联网科普传播的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我国传统科普图书与互联网科普传播的对比

周启航牛旻昱

东莞科学馆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在全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旧有科普文化模式受到网络社会的强烈冲击,传统科普图书悄然发生着改变,一方面科普图书的种类急速增加,另一方面,有些传统科普图书因为形式单一、缺乏科普传播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而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互联网科普平台的出现加强了科普人员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大提升了科普受众在科普传播中的地位和参与性。传统科普图书需要充分借鉴互联网科普平台和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转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我国科普图书发展情况概述

1.科普图书种类增加,但单品种出版册数下降。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各类普图书种类和总出版社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5-2014年期间,科普图书出版总册书由28849万册增加到61600307万册,图书种类由4199种增加到8507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互联网科普平台等科普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科普图书的竞争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单品种出版册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一些老牌科普图书如《科学画报》、《科学大众》等发行量都有所下降。

2、在科普图书内部,原创科普图书的竞争力低于引进版科普图书。一是与引进类图书相比原创图书市场占有份额低,据胡洪涛对京东、当当网、亚马逊2016年上半年科普图书出版量的调查,上述平台最为畅销的前100种科普图书中原创科普图书的比例不到18%。(其中当当网21种、京东16种,亚马逊18种)。二是国内原创图书近年来缺少经典,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经典科普图书是从国外引进的。根据北京开卷信息公司提供的2015年全国科普图书排行榜,在全年上榜的15种图书中,国外图书有10种,其中与《时间简史》相关的有4种,《昆虫记》相关有三种。三是原创科普图书缺乏专业科普创作团队支撑。在我国科普图书发展历程中,曾经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本土科普创作大师,如高士其、叶圣陶、叶永烈等人,他们即是科普专家也是文学大师,创作出了一系列经典科普原创作品,成为了我国科普图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但略显尴尬的是,目前我国原创科普队伍却是一大短板,创作团队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之前科普作协的一项调研表明科普创作团队中70岁以上的作者占了多数),专业性不足。相比之下国外科普创作团队的专业性更高,许多优秀的创作者本身就是所在领域最为优秀的科学家,如《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星际穿越》的作者基普.索恩等,他们的科普创作不仅具有趣味性、文学性,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自然会受到市场的长期青睐。

3.科普图书数字化出版进程缓慢。数字化出版已经是当前我国出版行业的主流趋势,但科普图书数字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提速。根据科技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科普数据统计数据,只有不到2/5的科普图书实现了数字化出版。在已经数字化出版科普图书中,大部分还是面向传统互联网,针对手机终端出版的科普读物就更少了。在出版内容上,一些科普读物只在形式上实现数字化出版,传播观念上还是以教育者自居,没有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实现与读者的平等互动交流,传播内容还是与之前一样以图片加文字为主。

二、我国当前互联网科普传播模式分析

21世纪以来,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科普图书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已经是必然选择。网络科普将会成为未来科普传播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科普市场上产生了以知乎、果壳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普平台,它们通过多元、有趣、开发、互动等特性获得了全社会的热烈关注和支持,积极推动了国内网络科普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科普图书而言,互联网科普平台发展历程、成功原因和局限性都很有参考意义。下面以知乎和果壳网这两个互联网科普平台为例,我国目前互联网科普传播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以热点事件为突破口,注重科普传播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借助网络迅速传播,短期内在群众中形成话题效应,同时这种话题效应持续时间也不长。以知乎、果壳等代表的互联网科普平台就经常抓住这些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及时开展趣味性和时效性较强的科普传播,通过借助热点新闻,很容易引起读者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并得到关注,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2、以科普专业人才为依托,提高科普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科普互联网的平台上,任何对科普事业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传播过程中,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具有有专业科技知识的科普传播人才,果壳、知乎等互联网科普平台正是依托这样一批团队奠定了受众认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拥有了一大批科普粉丝。以果壳为例,在2010-2013三年期间有超过1000名的作者和译者为网站撰写和翻译过文章,这些作者的年龄层次和学术背景各有不同,但果壳网包容的平台环境下每位作者都可以在特定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最终形成了一支包含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强大科普队伍。在传统科普机构人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互联网科普平台能够不断集聚和培养高水平科普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营造了更加包容公平的环境,作者们只要能够写出优秀的科普作品,就可以在网络上迅速获得受众的支持和肯定,形成科普作者与受众的紧密互动。

3、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由单方面灌输式的传播转向互动式参与式的传播模式,大大拓展了科普受众的内涵。在传统科普传播模式中科普受众基本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选择科普内容,也无法对科普内容的质量提出疑义。互联网科普平台的出现加强了科普人员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大提升了科普受众在科普传播中的地位和参与科普的主动性,科普受众逐渐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创造者”和“多义的解读者”(廖思琦,2015),对科普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是科普内容的选题,互联网科普平台的传播内容没有事先的规定目标,而是根据受众的关注度选择话题,这就解决了传统科普图书“话题关注度不高”的问题,但对于比较冷门的科普话题,受众也很难从互联网平台上获取解答。二是科普内容的创作模式,传统科普图书的创作主要由科普作者主导,与科普受众交流很少,存在科普内容重复、对科普受众吸引力有限等问题。在互联网科普平台中,科普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科普创作之中,形成了用户创作内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这一新的科普创作模式。果壳网就是一个UGC特点很明显的科普网络社区。三是对科普传播内容的评价和解读。在传统科普传播模式下科普受众很难对科普内容作出反馈和评价,不同质量的科普图书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人们很难辨别其中的优劣。在互联网科普平台上,科普受众可以直接对科普作者的作品提出意见和质疑,这些意见和信息也可以被其他读者所看到。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交流,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则会脱颖而出,读者对于科普网络平台的信任度和关注度也有了保障。

三、传统科普类图书转型发展浅析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传统科普图书需要通过转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知乎、果壳等互联网科普平台的出现为传统科普图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传统科普图书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有些图书出版方只是简单将章节内容上传到网络,距离搭建一个公共、开放的科普交流平台差距很远,很难解决到科普图书发展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科普图书的转型发展应该坚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借鉴互联网科普平台优势和自身的发展优势,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转型路径。

传统科普图书的转型首先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需要看到与知乎、果壳等互联网科普平台相比,一是传统科普图书出版有着海量的正版内容资源;二是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字出版给受众带来的大多是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体验,对于深度学习、思考和掌握成体系的知识还需要通过纸质出版物等传统媒介来传播;三是网络科普平台的内容以读者关注度中心,容易出现娱乐化倾向过重等问题。以果壳网为例,其在主页给受众推荐的文章主要根据受众的兴趣推送,娱乐性可能会超过严肃性,相比而言,许多由传统科普图书转型的互联网平台还保持了比较高的科普严肃性,如中国科学博览、科学网等网站。

传统科普图书转型其次要找准转型的切入点,互联网科普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将科普创作者和受众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交流,通过两者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普传播的效果。传统科普图书转型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起与读者更加紧密、快捷的联系。建议传统科普图书出版参考果壳网“兴趣小组”的分类模式,划分不同的受众群体并收集其科普关注点,以此作为科普图书出版的导向。事实上符合青少年关注点的科普书籍还是很受欢迎的,特别是那些希望挖掘关注点背后知识的科普受众更希望看到相关的经典书籍。另外在科普图书出版后,科普图书出版商可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媒介收集读者意见,并组织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扩大科普图书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我国科普图书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编制策划了一批经典的科普著作,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培育了一批难得的科普创作人才。随着传统科普图书的逐步转型,通过加大对原创科普作品创作出版的支持力度,期望能产生出更多的科普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