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洪泽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27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洪泽玉

洪泽玉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27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满意度以及NIHSS评分上,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满意度;护理干预

目前,由于高脂肪高油脂的过多摄入,容易造成脑动脉粥样硬化并引起脑梗塞情况的增多。对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内通常存在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不仅会发生偏瘫、语言障碍以及感觉障碍[1]。还可能引起痴呆的发生。在血管性痴呆中,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占到了大约40%的比重。与此同时,该疾病在50—60岁的男性中多发,而且以高血压与动脉硬化为主要致病因素。对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通常在时间、地点定向以及复述等方面的损害相对较轻,但是在自我整理、规划、精细运动等执行功能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损害[2]。为了探索该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促进护理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的提高,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探讨27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以上患者均被CT检查确诊为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我院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55—75岁,平均(65.8±2.6)岁;伴有高血压15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5.7±2.1)岁;伴有高血压16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以基础护理措施为主。比如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对患者意识、瞳孔、肌张力等定时检查,避免褥疮和呼吸道感染,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吸痰,注重口腔卫生护理等[3]。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为: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护理人员则应当加强心理学、社会学、交流沟通以及专科护理等技能上的培训。考虑到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其血压上的变化,指导患者定时用药,并做好药品的管理[4]。

指导患者加强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这是由于运动不仅能加快神经生长素的形成,还能够预防大脑退化。运动锻炼应当循序渐进,秉承适度和长期原则。护理人员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缓解期由于疾病而形成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防止精神刺激影响到病情,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促使患者情绪得以稳定。对于恢复期的患者,加强卫生宣教工作。日常饮食主要为高蛋白、低脂低盐以及高碳水化合物等,维持大便畅通,患者食用半流质食物或者软食,尽量多摄取维生素以及硒含量较多的食物。日常饮食注意多样化,少食多餐。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做好卫生、大小便以及起居等日常生活,指导患者掌握生活技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可以为患者实行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从而加快肢体和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

1.3疗效评定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总分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共24项评价指标,每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明越抑郁。并记录患者对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3.0%,观察组为92.6%,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在NIHSS评分和HAMD总分上,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目前,对于多发性脑梗塞,其致病因素相对多样化,主要包括了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血液粘稠度升高等。同时,多发性脑梗塞还容易导致血管性痴呆,这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该疾病实行综合实行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并且有助于患者病情发展的控制。多发脑梗塞痴呆患者的危险因素通常来自日常生活,也包括和血管有关的一些疾病,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对此,在综合护理干预中,应当借助于护理手段来实行血压和血糖监测,并且指导患者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此外,过往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痴呆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护理过程中要干预患者的早期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经常参加社会活动[5]。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索该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促进护理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的提高,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探讨27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经对比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3.0%,观察组为92.6%,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在NIHSS评分和HAMD总分上,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而言之,对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利.社区规范化管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20(18):125-127.

[2]张凤华,李淼,单静.老年脑梗死性痴呆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6(04):263.

[3]陈登景,卢焰.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4,12(01):129-130.

[4]刘汉梅.多发脑梗死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3):148.

[5]黄丽鹏.35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