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析周慕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析周慕平

周慕平张华

邵阳市妇幼保健院422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索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影响因素,并为临床提高血常规检验水平提供一定的方法建议。方法:从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抽取100例进行血样采集分析,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临床检验情况进行分析,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研究,进而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结论: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只有结合临床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应对和规范各种血常规临床检验行为,才能切实提高检验的信度和效度,进而为临床相关病症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可靠性;因素;研究

作为一种常见的检验手段,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开展血常规检验,掌握相关病症的各类关联指标变化情况,对血液数量变动、血液形态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疗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为临床疾病早发现、科学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还容易受到检测分析仪器精度以及采样检验人员技术素质等影响,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精度水平,成为临床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文着重调研分析了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情况,现报道如下:

1.血常规检验内容分析

血常规是一种常规的检验手段,主要是对血液进行检查的一项指标,在开展血常规检查时,主要是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感染情况,为疾病确诊和治疗提供参考。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可以通过针见血采集,就可以观察到几百万个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增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在计数方面通常比正常值低。如果患者贫血,在红细胞检测方面指标就会出现不足的情况。白细胞数量相对红细胞而言较少,颜色是乳白色,在外周血中还可以分成五大类,主要组成部分是中性粒细胞,和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白细胞增多提示体内出现炎症。血小板检测主要是应用全自动仪器进行检测。是常见的一类凝血细胞。

2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100例调研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应用检测仪器为希斯美康XS-500i,结果发现,具体影响因素和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2.1仪器设备本身精密度影响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仪器、新设备引入到临床病症检查和治疗中,血液分析仪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检测仪器,在进行样本采集时,如果医护人员对检测仪器设备掌握不全面,操作规程执行不规范,就会影响检验结果。检验仪器设备本身的精密度会对检查结果产生一些影响。

2.2样本采集量的多少

血液样本的采集并不是随意的,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如果采集的血液量比较多,就需要应用一定的抗凝剂,从而有效降低血液凝固,提高检验的精确度。但是如果抗凝剂应用量过大,将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采集样本时如果采集量过少,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存在片面性,所以通常需要进行足量准备,本身血液分析仪也会对血液样本进行主动吸收,所以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合理把握度。

2.3采血具体部位的影响

不同的采血部位,采集的血液样本也不相同,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通常采血部位是患者末端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进行手指血、耳垂血样本采集时,其与静脉采集血基本相同,所以通常选择采集手指血、耳垂血,但是会受到穿刺因素从而导致和静脉血采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静脉血液采集步骤相对比较繁琐,且容易出现交叉感染。采集末端毛细血管血,可以避免在进行分析阶段出现行程阻塞情形,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如果不需要借助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建议采集静脉血液。

2.4样本采集时间影响

样本采集前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如果不提前告知相关的影响因素,患者如果出现较大心理波动、不规则饮食或者运动、服用药物等,就会对血液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抗凝剂的种类也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盐,主要是由于其不会由于和血液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影响血液成分。当然抗凝剂的成分、浓度等不同,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在血液运输和存储阶段,也会受到外界空气、水分或者细菌侵入、温度等干扰。

3.讨论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检验结果有效性,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选用合适的血液采集与分析仪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素养培训,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精确度。要选用新型的、精密度较高的血液分析仪,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度,当然还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引导医护人员对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积极实践,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新知识培训,从而提高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每次开展检验前都需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性能良好,满足化验检测需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偏,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二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血液采集前要对患者基本情况和检查项目进行了解,提前告知患者血液检查具体注意事项,待符合条件后进行样本采集。在样本采集时根据检验项目确定合适的采血部位,注重取适量的采集血液样本,还要注意做好抗凝剂的应用,在血液采集与化验阶段,严格控制储存和运输环境,血液样本在运输中尽量保持低温,避免人为因素或者环境因素等干扰影响检验结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检测,需做好血细胞图片,开展显微观察。如果对采血样本有异议,还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必要时进行重新采血。

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针对可能影响血液采集和检验结果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定期进行总结分析,提前制定预防性和控制性对策,最大限度将误差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润媛.试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3)

[2]闫杰.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05)

[3]李岩.试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06)

[4]赵雪妃.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02)

[5]杨长毅.临床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