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

梁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调查,心理问题高发人群日渐低龄化,大学生正是处于高发人群中。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时期,学生的人格、性格、价值观都趋于完善,是确定学生将来发展方向、人生走向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无比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大学生在此阶段非常容易受到意外事件的打击,从而造成学生情绪上的不稳定,造成意志的动摇,进而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对事情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很多学生会表现出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行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人发展的阻碍和潜在的校园安全隐患。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领导者,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最多,了解的层面也相对更深,这为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大多数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日常生活接触,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影响和教育。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甄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除了开展普遍性的团体心理教育工作以外,首先要学会如何甄别排查心理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从而有重点的开展疏通引导工作。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筛查出来的可能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2.存在心理困扰学生(如:存在适应困难、情感困扰、人际关系不良、自卑、情绪低落、抑郁、躁狂、长期失眠等现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及社会造成伤害的倾向等)。

3.身体有重大疾病或残疾的学生。

4.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经医院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5.学业困难学生(如:多门课程不及格、不能如期毕业等)。

6.行为异常、出现怪异或明显偏离常规行为的学生。

7.行为违规学生(如:经常上网或上网成瘾、夜不归宿、旷课者,由于考试作弊、打架、偷窃或其它行为受到校纪校规处分者)。

8.家庭出现突发应激事件的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失业或有重大健康问题,丧失亲人,家庭有法律或其他重大纠纷的学生)。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赖

辅导员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联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喜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出现困难和困惑时,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辅导员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日常可以通过寝室走访、节假日慰问、小型交流会等形式多与学生接触和沟通,从各个方面达到感情交流的目的,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和信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心理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

辅导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专业水平,以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切实的处理并引导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首先需要不断的学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掌握正确的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经常地与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进行沟通,不断地掌握新的心理指导知识,及时更新自身观念。辅导员可以切合大学时期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学生存在的切实问题设身处地的对学生加以心理疏通和引导。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做到全面把握,重点关注。注重日常知识宣传,鼓励学生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增强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辅导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心育理念,维护学生自尊,关注学生内心需求,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引导;少说教,多倾听。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方法促进班级的和谐班风,如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引入团体心理游戏到班会中针对性的加强班级凝聚力。

4.加强班干队伍建设

由于辅导员个人时间、精力等限制,要全面把握学生状况,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使之做好信息员和预警员的工作。可以在每个班级安排一名心理委员,还可以通过与每个宿舍的舍长经常沟通,及时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选拔心理委员及心理信息员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为人乐观,开朗;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心理学感兴趣,且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学生。

另外,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班级心理信息员会议,对性格孤僻、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行为异常、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在班级中构建以教育为基础、以预警为重点、以干预促转化、以跟踪固疗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四)多层次多方面的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制度等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辅导员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首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实现“早发现、早识别、早评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其次,当辅导员发现问题后要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情况,甄别问题的真实严重程度。以谈心的名义,和学生进行谈话,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该生的同宿舍其他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及其他关系密切的学生进行谈话,全面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

最后,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针对问题程度较轻者,应及时上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干预,并成立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宿舍同学为主的监护小组;针对问题程度较重但能坚持并接受治疗的,建议休学或由家长签书面协议后陪读监护;针对严重心理危机者,建议休学并医院就诊。

辅导员在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时候,也要清醒认识自己的专业权限,当发现虽然已经尽力但学生心理问题变化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或医院。转介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学生利益,同时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消除家长和学生讳疾忌医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袁新敏,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张志永.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52+256.

[3]王东.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现代交际,2015,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