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王志刚李莉

王志刚李莉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中学256100

目前,许多研究资料证实,当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我校2011年9—11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抽样调查发现,有各种心理障碍的总患病率达5.62%。这说明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形式严峻。这一状况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小学教育界的同行们已开始就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下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所得,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当代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1.社会价值导向失衡使当代小学生心理障碍增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价值体系、价值标准面临着重新构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主旋律弱化、负效应强化的现象,社会的价值导向严重失衡。当代小学生正处于多种价值导向的矛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了种种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一些学生或是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或是认知失调、行为失范失去理性思维而诉诸感性冲动,产生种种行为障碍;或是色迷五目,盲然困惑,“跟着感觉走”;或是经受不住生活中的变化和冲突,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2.学校教育失当,使当代小学生心理负荷日益加重。

从教育指导思想来看,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思想使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次数,时时刻刻刺激着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学生整日处在高度紧张、焦躁、恐惧、或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失望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引发了各种心理疾病,特别是由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以及神经衰弱等组成的精神障碍在小学生中发生率较高。

从教育内容来看,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相当多的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确定教育教学内容,许多活动课程最多是挂在墙上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在文化课的教学中,仅仅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其结果使学生缺乏个性、缺少能力,导致社会适应性障碍。

从教育方法上看,一些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工作方法简单,管理方式粗暴,也导致一些学生出现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失误使当代小学生个体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当代小学生80%以上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子女抚养重于教育,保姆式的教养弱化了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使其陷于一种养尊处优的氛围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双方就业,而大多数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极高期望值,把本来与孩子共同生活不多的时间全部花费在督促子女的学习上,子女在学校是学习,回到家中还是没完没了的学习。当孩子的学习与家长的期望有所偏差时,家长不是训斥就是喋喋不休的唠叨,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少了,使亲子关系日渐疏离,加剧了未成年子女该年龄阶段固有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从而使孩子产生了孤独、叛逆、封闭的心理障碍。

二、面对当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呼吁家庭、社会都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教育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对他们能否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直接的作用,对如何让他们学会科学、客观、正确地认识人生与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学生克服先入为主、以点概面、定势等形而上学的社会知觉偏见,树立整体、全面、发展的观点,使学生辩证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摆正理想与现实、成绩与失败、就业与升学的关系,减少消极心理对学生身心的不良影响。

2.教会学生科学用脑,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主要精力及注意力都在学习上,学业负担是适度还是繁重,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以及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应端正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科学用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坚持预习、及时复习、认真听讲、广泛阅读,指导学生有规律地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在于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在教育过程中,第一,教师应积极倡导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这取决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和教师本人对学生的热爱。第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客观对待自己。一方面要学会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不自卑;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作反省,不骄傲。第三,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定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维护自己的机会,维持学生个体的安全感和进取心,同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4.防微杜渐,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可开设心理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会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性的发育与成熟给他们的感情、意志、认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个别的误入歧途。所以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帮助他们获得科学的性生理、性心理、性法制和性审美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乐观的情绪化情感体验支持着一个人的成功,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商对个体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力。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

总之,在新形势下,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