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快乐教学张立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1

浅谈初中体育快乐教学张立志

张立志

笙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岚峰中学/张立志

【摘要】快乐体育思想是指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的统一。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追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以学生学习作为教育的基点,注意采取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方法、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使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如何使快乐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要深究的课题。

【关键词】阳光体育快乐体育体育教学

1快乐体育论的基本内涵所谓快乐体育思想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有吸引力的事情,其基本内涵包括快乐体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快乐体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独立自尊的人格地位。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决定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快乐体育的内容与方法快乐体育论依据游戏分类,以及各个运动项目特有的性质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学生运动动机的运动。其中包括满足学生的竞争动机的运动———学生与学生竞争的运动,学生与物竞争的运动,学生与观念和原有成绩竞争的运动。

另一类是满足发展需要的运动———主要是各种基本体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为学生确立一个达到标准的共同目标,然后再进一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快乐体育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能力(身体素质、知识水平)去享受运动。学习目标不仅应与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以及运动技能基础相吻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知识水平、想象力与享受运动乐趣的水平相一致。例如:把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原来的慢跑、徒手操变换成模仿动物跑、跳,把各种手脚的活动变换成带顺口溜的小游戏进行,这样学生不仅情绪高涨,而且效果显著。

3实施快乐体育的基本途径3.1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3.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对教学方式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

3.3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并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4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方法要注意的一些问题4.1要注意学生本身的基础差异。为了追求课堂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运动乐趣,许多体育教师绞尽脑汁,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这些比赛有其积极的一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些快乐的机会,但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缺点,如胜利者皆大欢喜,而失败者品尝到的则是苦涩与沮丧。

4.2要注意别掉入“放羊式”教学误区。快乐体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自定目标、自定步骤等,大大增加了教师指导与组织的难度,加上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很难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和保证练习条件。如果快乐体育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现象的产生。因此“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始终奉行“放而不乱,分而不散”八字方针,对局部内容必须要“放”,管得太死不好;在整体内容上要“收”,该收的时候要收得拢,使教学自始至终在活泼而有组织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