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蔡霞

蔡霞

提要|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关于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相应的解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因此,基于这一情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从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体系。对此,本文将针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简要研究。

关键词|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79]

作者信息|蔡霞(1982-),女,新疆伊犁人,南京审计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210029。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述

(一)概念

所谓的养老保险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老年人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保险。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的法定年龄界限,各个国家的标准是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来源,它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一般来说,养老保险具有各种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具有一定的互济性。所缴纳的养老保险主要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的,发放的保险金中还包括国家津贴,所以,可以说养老保险是由多方共同承担的,它可以在整个社会中,特别是无法正常生活的年轻人和老人之间,有针对性的实现经济互惠。

2、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般来说,养老保险不仅仅只是社会问题,还是全球性问题,因此,必须对其引起高度重视,由政府设立统一部门进行管理,这样统一式管理,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该制度的范围和时间等问题,给费用带来严重浪费,影响到国民经济。

(二)类别

就目前我国的保险制度来说,可以按照它不同程度的保障对象,将其划分为: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四大类,下面,将从以下几点简要介绍。

职工基本保险,这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最早兴起的,国家曾经根据企业职工制定了文件,并规定:凡是当企业职工丧失一定的工作能力后,就应该根据他们的贡献,支付相应的保险待遇,可以按月发放,也可以一次性付清,主要就是能够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然而,当前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的还不是很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制定,以便确保它的完善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同一套,都是由国家财政所支付的。但是,近年来,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保险制度普遍存在双规现象,不仅严重阻碍到人才的流动,还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为了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82年国家就开始建立有关农村的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村养老保险和各种相关福利制度结合,比如: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等,从而来共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所谓的农村养老保险,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不仅仅包含政府的补贴,还包括中央政府的直接性补贴,它主要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基础养老资金,这种养老资金直接由国家支付,另外一种是个人账户养老资金,这种养老资金主要就是由个人支付,一旦农民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年龄后,就可以获得养老保险,但是,它还在进行试点工作,还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构建新农村。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改革必然性

所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主要就是企业在职工退休后所得到的报酬,当然,在对这一制度进行制定时,还需要在提供职工工作能力的同时,确保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在对该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制度改革也一直是国家研究的重点,曾出台各种文件进行改革,同时,还在多处进行试点工作,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潜在问题,比如:在改革过程中,设计的制度不是很合理,对于自身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分配没有进行明确规划,并且,改革过程中和该地方制度所制定的规划有着相对明显的冲突,间接的促使政府对工作的改革不是很重视,导致试点工作不到位,出现大量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推行新一轮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通过系列养老保险的制度改革可以看出:企业员工一旦退休后,所获得的养老保险金就会相应的降低,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员工对保险制度以及保险金的发放程度也不是很了解。由于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问题是国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保险制度上不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就会严重影响到该体系的构建。就目前而言,我国大约有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否真正解决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证体系、帮助事业单位留住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制度改革难点

1、制度不规范。就目前而言,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比如,制度设计存在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人员比较复杂。这也就意味着员工退休后,退休金也会减少。间接的导致员工提早退休,造成人才流失。

2、事业单位内部矛盾。在养老保险金的协调和衔接工作中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金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湖南某市一高校教师,以8%的比例缴纳保险金,医院员工则是6%。另外,双轨制也导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养老金发放过程中,企业员工领导的退休金占工资的50%,而事业单位则占90%。

总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难点,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将严重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制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所讲的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定的公平性,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制度。要想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应该对制度进行调整,调整的大小还应该根据事业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以及物价上涨的幅度。因为,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增长与否,将直接反映出其经济水平,如果一旦遇到所谓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不断上涨,就应该适当的对养老保险进行调整,以便可以确保原有工资不会降低。制度的完善必须确保它的全面性,对资金的来源、方式等进行相应的明确,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应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可以先实行试点工作,如果试点工作相当成功,再将其推广,这样就可以在试点过程中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解决,更好地为推广工作提供服务。

(二)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险金的发放方法进行调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利益问题,因此,在对其进行发放时,应该对方法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在试点工作中有着相应的措施,但还不是很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比如,将事业单位职工的保险金和自身年龄、工资等相结合,并缩小年龄差,以便做到减小收入差距,对于那种新调入的员工,可以适当的将他们的保险金进行折算,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工作时间。

(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管理法律。养老保险金是根据法律法规而建立的资金,它的筹集和管理都会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公平性,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针对养老保险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主要就是围绕资金的筹集和运营。

对此,这就需要根据自身国情进行筹集模式的建立,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确保税费的征缴。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运营机制。从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应该建立专业化的资金管理和投资制度,规范管理途径,借助法律手段对随意运营养老保险进行杜绝。

当然,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对策还有很多,还是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存在问题,对其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经济的提高,间接的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相对浩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多,因此,必须在改革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这就需要相关改革人员,在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直到将这一工作圆满结束。当然,具体工作还是需要相关人员研究,以便更好地为该制度的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王立刚,程瑜.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2]马蓓蓓,张悦玲,杜淑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课题组,何凤秋,张平平.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J].第一资源,2011(02).

[4]季文生.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05).

[5]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何困难重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推进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6]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7]华登峰,张洪慧.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8]杨晓芸,张力.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8(09).

*本文系项目支持:江苏省教育厅项目(2014SJB193)网络化治理视域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贺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