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灌输何以必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2

浅谈灌输何以必须

陈清水

陈清水(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通过澄清在灌输问题上的两种模糊认志,论证了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坚持和贯彻灌输原则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意义。

关键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43-02

一、引言

灌输何以必须?重新讨论这一论题,旨在澄清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困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教育者和实际工作者)中间的一个模糊认志,重新恢复并确立“灌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近些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灌输式教育受到了全面且集中的抨击和批判。受此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灌输原则”的突然缺失,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普遍出现了迷茫,而且至今仍然在迷茫中艰难地摸索着。拔开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迷雾,回归灌输原理的本真,对于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理直气壮”地坚持灌输原则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迷雾

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迷雾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两种观点最为典型,将教育意义上的灌输等同于生产或生活意义上的灌输就是其中之一。持有此类观点的人认为:灌输是“灌入或倒入”的意指,而思想是不能灌入或倒入的,因此教育灌输是错误的。这是一个极具迷惑人的论据。灌输一词确实含有“灌入”或“倒入”的意指,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其第一个含义即指“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比如农业生产上的灌溉;日常生活中其引申义就直接具有“灌入”或“倒入“的意思,比如将某种液体灌入或倒入某一容器之中等。灌输的第一个意指是人们生产上或生活中的普遍共志和经验,因此一旦将这一意指用于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人们是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这不能不说是人们“避谈”灌输一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育者一旦将这一意指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不适反弹和同行们的抨击批判,这不能不说也是人们“避用”灌输一词的重要原因。确实,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在灌输的第一个意义上被贯彻和落实,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灌输的第一个含义特指灌输者对“物”的行为,体现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它所体现的是人(教育者)与人(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受教育者视为物或作为物来对待,这种教育思想和行为必然是错误的。这就是灌输批评者的论据之一,应该说,这种批评是恰当的,也是正确的,这样的灌输思想和行为应当被抛弃。然而,批评者并不是由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灌输引向正确的意义上,而是以此为据,将“灌入”或“倒入”意涵等同于灌输,进而全盘否定灌输原则,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批评者忘记了,“灌入”或“倒入”并非灌输一词的唯一内涵,灌输还有第二个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灌输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输送(思想、知志等)”,这才是教育灌输的意涵。对这个含义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灌输意指“输送”,即输入和送达的意思;第二,教育灌输即指思想、知志等的输入和送达;第三,给受教育者输入并送达思想和知志恰好是学校得以产生、存续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学校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从这样的理解出发,难道还能说灌输或输送思想、知志等是错误的吗?是不应当的吗?可见,“灌输”一词是双义的,而且反映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关系,这虽然给理解上或应用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并不是不可区分的。教育是在“输送”这个意涵上,而且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灌输一词的。教育灌输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输送”思想和知志,这样的表述是恰当的,也是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给受教育者“输送”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和政治理念,这是其功能所在,因而是正当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和实际工作者无须避谈避用灌输一词,相反地应当大谈特谈。我们反对的是将受教育者当作物来理解,当作物的容器来灌输,而不是灌输即输送思想、知志这一教育的本质。

将灌输视为“方法”,是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另一层迷雾。持有此类观点的人认为:灌输是“方法”,这种方法已不合时宜,必须改革掉。在我国声势浩大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有些学者和教育者,将灌输作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解,进而将它与“注入式”、“填鸭式”或“満堂灌”等灌输法直接等同,在反对这些灌输式方法中一并连灌输这一教育原则也抛弃了。一百多年前,伟人马克思曾经批判过旧唯物主义者的一种态度,即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连同他的最具革命意义的辩证法思想内核也抛弃了,就如同在给婴儿洗澡时,在泼出脏水的同时连婴儿也一起泼出去一样。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情形如今在对待灌输原则的问题上重现了。思想政治意志的灌输或输送当然需要一定的形式和方式方法,这就是“灌输式”这一概念探讨的问题。“注入式”、“填鸭式”或“満堂灌”等就是灌输式中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应该说,在我国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在我国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高度一致即受教育者所学和所用高度一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上述这些具体的灌输法曾经长期被视为主要的科学的方法而备受推崇,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随比如教育者的绝对主宰和绝对威权,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只重“学会”的授予而忽视“会学”的导引等越来越与时代要求脱节。因此,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人们逐步抛弃“注入式”、“填鸭式”和“満堂灌”等旧的方法,开始学习、接受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式方法,比如探究式或研究式以及快乐式教育教学方法,等等。假如对上述灌输式方法作个简单分类的话,我们可以把“満堂灌”等这类旧的灌输式称为“硬灌输式”,其共同特征就是“死灌”或“硬灌”即把受教育者当做某种物的“容器”来输送;而“探究式”等这类新的形式和方法则更注重灵活性、对话性、导引性和渗透性,即把受教育者当做主体来对待和输送,这类形式和方法就可称为“软灌输式”。“硬灌输式”之所以被抛弃,除了其自身固有的弊端而不合时宜外,还在于这类方法已难以承担实现当代思想、知志的输送使命,因此必须探索和创新更有活力的“软灌输式”,以实现激剧膨胀起来的人类思想和文化科学知志成果的传承使命。这无疑是我国教育教学方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然而不管是“抛弃”硬灌输式,还是“探索”软灌输式,都仍然属于教育教学方法论范畴内的变革或创新问题,其实质不是也没有否定灌输、输送思想和知志这一教育的本质,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快、更好和更有效地实现输送思想和知志这一教育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该抛弃灌输方法中的“硬灌输式”,但不是灌输这一教育原则本身。

三、学校教育和教育者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

教育灌输指思想和知志的输送,回答了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传承“何以可能”的根本性问题。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应当得以传承,这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须;经由灌输使这一必须得以保障,使传承成为可能,这就是灌输的意义所在;灌输反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科学知志世代传承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类文明成果代内传播和代际传承的规律和本质,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和原则。学校是思想和知志输送的主要平台,教育是输送的主要途径,教育者则是输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学校教育和教育者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这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起着特殊的作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负有特殊的使命。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受教育者播撒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具体体现为向受教育者播撒中国化了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和政治理念,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历史使命呢?马克思主义者的回答是:“应当且只能”坚持教育灌输的原则。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后来,列宁在实践中发展并完善了这一教育灌输的理论。从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只有掌握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第二,工人阶级内部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自发地产生工联主义即经济主义,而工联主义是不可能指引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第三,为了使无产阶级及其劳苦大众获得解放,只能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外部灌输进去,使工人阶级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才能实现自身的使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灌输理论。尽管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特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然而其揭示的精义就在于:先进的思想政治意志不可能在人民大众中自发地产生,因此,只能坚持从外部灌输的原则,才能输送、输入、传播给人民大众,实现人民大众的认知和认同,以凝聚人民的力量,实现既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的历史,正是坚持不懈地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变成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的历史,就是中国先进的共产党人持之以恒地对中国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历史,也是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灌输原则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始终未变。

四、结语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旧社会的沉渣泛起以及群众自发产生了多样性的思想意志,我国实际存在着多元思想意志并存的局面,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无疑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意志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意志必然去占领。应当说,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以及效果的滑坡尽管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与质疑甚至否认“灌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潮不无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灌输原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理直气壮并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是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基本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5.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