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的小学英语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揪”的小学英语教育

叶敏芳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5)

摘要:“揪”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一种追求高质高效教育的手段,更是一种执着追求、奉献教育的精神,一种对教育迎难而上、壮怀激烈的拼搏精神。适时、适度、合理地“揪”着学生、“揪”着家长,更是在“揪”着教师自己。在“揪”的综合作用力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关键词:“揪”;学习兴趣;恢复信任

回顾自己多年的执教经历,从失落到彷徨,从不乐意到接受,从信心不足到坚定地抓住“揪”这根“救命稻草”,从五年级到六年级……一路走来,我不就是因为有了对自己产生一股“揪”劲,对学生们进行有区分有目的得实行“揪“的教学方法,这也就是我提高班级英语成绩的关键!

当然,我这里所谈到的“揪”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揪住学生不放,把所有学生都长时间按在教室里,通过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通过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等将学生在校时间延长等方式强制学生接受知识的填鸭式传统教育方式。

在本文中提到的“揪”其实是一种新教育方式下的小思路、小精神,即通过“揪”教师自己、“揪”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揪”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最终让学生自身实现突破这一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揪”的一些做法吧:

一、“揪”着学生,扎实基础知识

接手一个较差的班级,可以先从书本知识抓起,着手帮他们归纳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包括每一个单元的基础单词、词组和句型等等),把所有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统统整体一遍,以便他们能够对前阶段所学的知识有个系统而清晰的认知。此外还制定出每周进行三到四次的基础默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们适当的压力和紧迫感,让学生们先养成一些相对固定的学习习惯。接着利用早自习、自习课等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锻炼学生的朗读水平,先从读着手,培养他们对英语的语感,书一旦读的流畅了,他对书本的内容也就熟悉并掌握了。

帮助学生们培养了英语语境后,再根据各位学生们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对部分学生制定出每单元的背诵内容和时间点,以此即可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上进心,还可通过背诵来提供部分学习能力并不强的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对英语的信心。最后再根据学生的现状,制订一套内容较简单的试题,让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对英语的兴趣;信心一旦得到了提高,再加上具有一定梯度难度的整套试题,循序渐进进行检测和巩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良好习惯就在他们不知不觉中慢慢成型了。

二、“揪”着学生,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大家也都知道,学生们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学习的兴趣不是一时能提高的。所以,要想提高所有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鉴于不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我只采用了一些较简单而又相对有实用性的方法而慢慢培养他们。首先,我先严格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准随便说话,做小动作及打瞌睡,这样做的目的是最起码要让学生们能坚持听完我的每一节课(据班主任的反映以前他们上课的纪律很差,老师一点都管不了他们),对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们说下课后一定严肃处理(当然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说教,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弥补缺陷)。接着我在平时上课时经常利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话语与动作,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力争让他们能够在听完每一节课的基础上,使他们自己觉得学习英语并不是那么的枯燥事情,相反的有时候也是很有趣的。比如,在讲到某些单词时可以利用上各种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或者采用大量较卡通的色彩及图片来吸引他们。在学习短语或对话时,多采用幽默的语言,或让学生们各自模仿发音等形式活跃他们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作业布置上,起初我尽量布置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感到英语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的难做,难学。试题上,把学生们每次在测试时的优缺点都通过短信形式发给家长,让学生和家长都相信自己及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进步了,只要坚持努力,是很有前途的。

当然,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老师往往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所以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多表扬、鼓励,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其中,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课上我常使用“Good,Great,Wonderful,Goodjob”等词来肯定学生的回答,在课后我利用“群星争辉”贴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做的更好。

就这样,通过“揪”的形式,把潜藏在学生们心里对英语学习兴趣揪了出来。相信班级里的绝大部分学生会改变对英语的看法,感觉英语是那么的有趣,课上可以那么的有气氛,英语还可以开展那么多丰富的活动等等。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在他们认为“好玩”的氛围中大大提高了,当然兴趣一旦提高,学习成绩就飞一般的上升了。

三、“揪”着学生与家长,去相信教师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思想无疑会影响学生,如教师与家长能结成伙伴关系,双方通力合作,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效果定能事半功倍。

首先,我先通过“家校路路通”和每位家长取得了联系,几乎每天一条短信,尽量缩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每次学生拿了较好的成绩回家时,他们对我,对孩子都会有一点信任。然后再通过家长会上的沟通与电话的联系,让大部分家长开始信任我。

说了以上这么多,其实我所说的“揪”并不是强硬地施加超额度的学习量,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和意向了吧。要“揪”就要把“揪”的教育落实在学生的心理工作方面,把“揪”学生转变为“揪”学生的心,通过各种“揪”的方式让他们从自己那个相对惰性的小巢里走出来,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

所以“揪”并不是一定是坏的,“揪”的适时、适度、合理对学生们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在文章的结尾,想引用方健华、李建军两位老师的话:“‘揪’要揪得有度,‘揪’要揪得其所,这样‘揪’的成效或许才会长远。”。可以说,我们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工作,还是自己的学生,具有一点紧紧“揪”的精神还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叶敏芳,女,汉族,江苏苏州,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