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3

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邢荣芳万莹王海明张敏于萍萍徐英华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5月—2017年7月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行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及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护理心理评分为(96.9±1.1)分;对照组患者总护理心理状态评分为(77.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还能提高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常规护理;护理意义

[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applicationeffectofriskmanagementinhemodialysisnursingmanagement.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wastoselect48casesofhemodialysispatientsinthehospitalfromMay2015toJuly2017.Theclinicaldata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controlgroupadoptedtheroutinenursingmethodandtheobservationgroupimplementedtheriskmanagement.Thesatisfactionofthetwogroupsofpatientsafternursingandthepsychologicalstatescorebeforeandafternursingwerepided.Analysisandcontrast.Resultsthetotalnursingpsychologicalscoreofth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96.9+1.1),andthetotalnursingpsychologicalstatescoreofthecontrolgroupwas(77.3+1.2),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riskmanagementcaneffectivelyreducetheincidenceofriskevents,andimprovepatientsatisfactionafternursing.

[keyword]:riskmanagement;hemodialysis;nursingmanagement;routinenursing;nursingsignificance.

风险管理就是指减少或者降低患者发生不幸或者损伤的可能性,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1-2]。这不仅会加大风险管理的风险性,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患者生命健康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3-4]。选取2015年5月—2017年7月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7月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其中所有患者血液透析时间不超过5年,平均为(2.1±0.4)年,患者糖尿病肾病为10例、肾小球肾炎为20例、高血压肾病为15例、其他疾病为3例。观察组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46.5±1.7)岁,对照组患者男8例,女16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35.3±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对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所有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均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方法,包括全过程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应鼓励、安慰、关心患者,让患者有积极的心态,从而配合治疗,使其快速康复。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护理方案。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仔细地识别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从而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护理方案,完善风险护理系统,严格要求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二,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这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素质,加强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增强患者及其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减少不规范护理操作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情况,从而提高患者血液透析的成功率。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对各种护理仪器或者是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从而提高整个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第三,制定护理风险预案。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风险预案规范操作,一旦出现危险情况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紧急风险处理,这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从而还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责任护理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及时汇报记录患者信息,对患者进行持续检测,维护患者血液透析等各项综合指标。

第四,血液透析过程风险管理。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必须要检查患者穿刺部位的正确性,然后清理患者穿刺部位,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换药然后有效固定。这样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出现二次穿刺的情况,也减少因为护理不当而引起的穿刺部位的感染。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按时对患者进行检查,查看穿刺部位有没有出现渗血的情况,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第五,开展其他风险管理工作。护理人员要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温暖、舒适的病房。血液透析患者住院以后,责任护士应该给予热情的接待,然后向患者极其家属介绍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周边环境,要善于与患者沟通,缓解紧张的气氛,让患者有信心并且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保持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进行术后的康复治疗。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时候,要先对住院患者进行称重,根据患者体重采取不同的透析方法和脱水治疗。对患者进行配血和输血的工作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家属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所有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然后进行血液透析。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健康状况等各项指标,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住院环境。患者在完成血液透析后,护理人员应将治疗过程中遗留的血迹清洗干净,避免出现感染情况,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二次检查,确保其安全。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治疗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好好休养,尽早痊愈。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②观察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护理质量则根据国家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就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护理服务评分标准:100~85分为很满意;85~70分为较满意;70~6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③心理状态评分: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前心理状态,例如:紧张、担心、焦虑、忧愁、压抑;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例如:紧张、担心、焦虑、忧愁、压抑等,用统一的心理状态评量表进行评价后做比较。

1.4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透析护理不当例数为0例、透析护理不当率为0%,没有规范护理操作例数为1例、没有规范护理操作率为0.4%,投诉例数为2例、投诉率为0.8%,意外情况发生例数为0例、意外情况发生率为0%,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2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8%;对照组患者透析护理不当例数为2例、透析护理不当率为0.8%,没有规范护理操作例数为2例、没有规范护理操作率为0.8%,投诉例数为3例、投诉率为12.5%,意外情况发生例数为3例、意外情况发生率为12.5%,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6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很满意为16例、很满意度为67%、较满意为5例、较满意为20.8%、满意为2例、满意度为0.8%、不满意为1例、不满意率为11.4%、总满意程度为88.6%;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很满意为10例、满意度为41.7%、较满意为4例、较满意为16.7%、满意为3例、满意度为12.5%、不满意为7例、不满意率为29.1%、总满意程度为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为(57.9±4.8)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为(33.1±3.4)分,总护理心理评分为(96.9±1.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为(59.2±4.6)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为(49.9±4.3)分,总护理心理状态评分为(77.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血液疾病中,血液透析属于治疗的一种常见方法,主要是将患者体内多余的毒素和有毒物质,以新陈代谢的方法排出,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5-6]。风险护理属于一门艺术,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痊愈率,同时还能降低和减少护理的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

经过对该院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选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透析护理不当例数为0例、透析护理不当率为0%,没有规范护理操作例数为1例、没有规范护理操作率为0.4%,投诉例数为2例、投诉率为0.8%,意外情况发生例数为0例、意外情况发生率为0%,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2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8%;对照组患者透析护理不当例数为2例、透析护理不当率为0.8%,没有规范护理操作例数为2例、没有规范护理操作率为0.8%,投诉例数为3例、投诉率为12.5%,意外情况发生例数为3例、意外情况发生率为12.5%,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6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很满意为16例、很满意度为67%、较满意为5例、较满意为20.8%、满意为2例、满意度为0.8%、不满意为1例、不满意率为11.4%、总满意程度为88.6%;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很满意为10例、满意度为41.7%、较满意为4例、较满意为16.7%、满意为3例、满意度为12.5%、不满意为7例、不满意率为29.1%、总满意程度为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为(57.9±4.8)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为(33.1±3.4)分,总护理心理评分为(96.9±1.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为(59.2±4.6)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为(49.9±4.3)分,总护理心理状态评分为(77.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护理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还是从护理后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来看,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总之,风险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通过该研究发现,风险管理护理方法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更值得肯定,护理效果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祝亮.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6):476-478.

[2]韩咏梅,乔淑芳,张英,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2624-2625.

[3]姚冰,封文媛,张晓华,等.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叨.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6705-6706.

[4]吴传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97-98.

[5]丛凤爽,张春梅.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257-258.

[6]孙雪梅,江明浩,郭义娟,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