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双黄烧伤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自拟双黄烧伤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王杨王锦文徐珲刘佳怡贾本川曲爱晶

王杨王锦文徐珲刘佳怡贾本川曲爱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烧伤科辽宁沈阳110812)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077-03

【摘要】目的运用烧伤湿润医疗技术治疗小面积二度烧伤,提高愈合质量。方法按处方比例取黄连、黄柏等7味中药,制成膏状,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取60只昆明小白鼠,分成空白组、低、中、高剂量双黄烧伤膏组、京万红组等5组,观察对小鼠二甲苯致炎的影响和对小鼠热板致痛阈的影响;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312例小面积二度烧伤患者,做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该药膏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抑菌作用弱;对二甲苯所致的小白鼠耳廓肿胀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热板致痛阈有提高作用;临床观察该药用于创面具有消炎止痛作用,并可缩短创愈时间。结论双黄烧伤膏用于小面积二度烧伤创面,可减轻创面疼痛,缩短创愈时间,提高创愈质量。

【关键词】烧伤双黄烧伤膏湿性医疗技术

二度烧伤创面治疗方法因各家医院经验不同而多有差异。随着烧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创面外用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湿性治疗理论的推出,使创面治疗不断改进。湿润环境利于受损上皮细胞恢复已是不争事实。因此如何有效保证创面湿润又不易发生感染是我们研究的重心。基于上述临床需要我科于2007年1月开始研制中药双黄烧伤膏,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对创面治疗的有效性,于2008年1月始用于临床。总结312例病例,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药品与试剂

1.1.1双黄烧伤膏[解放军第202医院提供,制剂批准文号:沈自制字(2008)F04091,批号:20090421],京万红(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11651)。

1.1.2菌种及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5923)、铜绿假单胞杆菌(27853)、大肠杆菌(25922)、营养琼脂培养基(北京奥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080809)。

1.2试验动物:60只昆明小白鼠(沈阳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辽宁动字2003-008)。

1.3双黄烧伤膏的体外抑菌试验(滤纸片法)[1]

1.3.1滤纸片的制备:用打孔器将优质滤纸片制成直径6mm的小圆纸片,干热灭菌后备用。将无菌滤纸片分别投入低、中、高三个剂量的该药膏中,浸泡2-4h,将其平铺于无菌培养皿中,放在紫外线灯下,让其自然风干。

1.3.2抑菌试验:用接种环分别蘸取一环的各菌液,均匀划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再将含有药物的纸片贴于含菌琼脂平板内,各纸片中心距离不小于24mm。平板在室温下放置15min后,在35℃恒温培养18-24h,测量抑菌圈直径,根据抑菌圈直径大小评判该药的抑菌作用。

1.4动物试验

1.4.1小鼠的镇痛试验

按热板法将体重20±2g♀NIH小白鼠放入55±0.5℃水中,小鼠舔后足为痛阈指标,凡30sec内仍不出现舔足者弃用,挑选痛阈在5s-30s的小鼠60只用于试验,按法测定2次,间隔30min,取平均值为给药前痛阈值。将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双黄烧伤膏低、中、高剂量组、京万红对照组等5组,每组12只。于每鼠双足分别涂以上药物0.2g/只。10min后用棉球擦掉药物,并将小鼠投入恒温水浴锅中,再次测定其痛阈值,以观察药物对痛阈值的影响。比较给药前后痛阈值的变化,按(用药后-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2-3]。

1.4.2小鼠耳部肿胀试验

将60只体重20±2g小白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双黄烧膏组、京万红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等5组,每组12只。用乙醚麻醉,在小鼠左耳前后两面均匀涂抹100%二甲苯致炎液0.02ml/只。30min后,分别在小白鼠左耳炎症部位涂生理盐水、低、中、高三个剂量的双黄烧伤膏和京万红软膏,每鼠0.1g,右耳不做任何处理。4h后对小鼠进行颈椎脱臼处死,立即剪下双耳,用6mm打孔器取相同部位耳片,在电子天平上称重,按以左耳重量减去右耳重量为肿胀度,以(左耳重-右耳重)/右耳重为肿胀率。

1.5临床资料与方法

1.5.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312例小面积烧伤患者。男186例(59%),女126例(41%);年龄1-87岁,平均35.6±6.3岁。烧伤原因:热水烫伤210例,火焰烧伤66例,化学烧伤21例,电弧光烧伤15例。烧伤面积最小1%,最大面积10%,(平均5.5±2.3TBSA)。烧伤深度:浅II°创面250例(占80%),II°创面间有深II°或深II°创面62例(占20%),创面主要分布在四肢、躯干及面颈部。

1.5.2创面处理:新鲜创面以0.5%碘伏消毒,去除污物及腐皮;深II°创面或已污染、感染创面用手术刀刮出其表层坏死组织后用双黄烧伤膏制作成油纱(厚度约1mm),覆盖于创面,外敷厚无菌沙垫包扎。渗出期每天换药一次,渗出期过后根据创面情况2-3天换药一次。

1.5.3全身治疗:根据创面情况做相应的抗炎对症治疗。有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应用3~5天;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营养状态做适当补液及营养支持;有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者给予相应对症对因治疗。

2结果

2.1双黄烧伤膏的体外抑菌试验如表1

表1各组体外抑菌直径(mm,x±s)

观察标准:抑菌直径<10mm为不敏感,抑菌直径≥10mm为敏感。

通过纸片法观察双黄烧伤膏的体外抑菌作用,发现对金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10mm,具有明显抑菌作用,而对绿脓杆菌的抑菌直径在10mm左右,具有一定抑菌作用。

2.2小鼠的镇痛试验

各组数据处理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药物对小白鼠热板致痛阈和痛阈提高率的影响(n=10,x±s)

与空白组相比,p<0.05,p<0.01

通过热板法考察双黄烧伤膏的镇痛作用,发现低、中、高三个剂量烧伤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能明显提高小白鼠的痛阈值,延长其疼痛反应潜伏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2.3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将对照组与给药组的肿胀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3

表3双黄烧伤膏对小鼠二甲苯致炎的影响(n=12,x±s)

与空白组相比,ap<0.05,bp<0.01

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低、中、高三个剂量的双黄烧伤膏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部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低剂量双黄烧伤膏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低、中、高剂量双黄烧伤膏组与京万红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得知双黄烧伤膏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2.4临床观察结果

2.4.1绝大部分患者反应疼痛减轻,较用凡士林油纱痛感减轻许多。我们也曾在同一患者不同部位作对照,患者同样反应用药组疼痛减轻。

2.4.2创面肿胀轻、消肿快:与传统方法处理创面比较,创面肿胀时间缩短1—2天。

2.4.3创面感染少:300余例患者仅有9例(2.8%)门诊患者创面感染,经局部加强换药处理后,好转治愈;另外对已感染创面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菌感染的病例,创面经过清创,再应用此药,感染很快被控制。

2.4.4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同样深度的浅II°创面,轻者5-7天创面愈合,重者8-12天愈合,且创面愈合后色素沉着少,皮肤光滑。同样深度的深II°创面愈合时间在16-21天,且愈合后瘢痕增生明显减轻。

3讨论

湿润的微环境有利于创面修复,减轻疼痛及损伤,为创面的再上皮化提供适宜条件,已成为公认观点[4]。烧伤后的创面可形成3个同心圆带,即坏死带、淤滞带和充血带,淤滞带可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保持创面湿润,尽早改善淤滞带的血循环,即可避免烧伤创面加深[5]。而湿性医疗技术能始终保持创面局部具有一定的湿润度,防止细胞干燥坏死,利于间生态细胞的恢复及皮肤潜能细胞的原位再生,加速创面修复,提高愈合质量[6]。然而湿润环境也同样容易滋生细菌,故外用药的抑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双黄烧伤膏就是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和临床需求研制而成。

双黄烧伤膏是由黄连、黄柏、地榆等七味中药制成,其中黄连、黄柏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阳性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苍术中提取分离出的苍术烯内酯甲具有抗炎作用;另外苍术和地榆对结核菌、金葡菌、大肠和绿脓杆菌等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当归具有补血活血功效;蜂蜡具有收涩、生肌、止痛作用;冰片对液体渗出和组织水肿等炎症过程有抑制作用,同时也有止痛作用。以上几味中药经特殊研制,形成膏剂用于创面,既有明显的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促进创面生长的作用,还有抑制多种细菌生长、防止创面感染的作用。在312例小面积烧伤患者治疗中,我们观察到,该药用于创面后,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同时在创面消肿和愈合时间上均优于传统的西医疗法。我们在湿润暴露疗法的基础上改用湿润包扎疗法,用该药膏制成的中药油纱贴敷创面,外包厚无菌敷料的湿润包扎疗法,既起到创面与外部隔离,保持内环境湿润的作用,又免去湿润暴露疗法频繁更换药膏给患者带来的恐惧与痛苦,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1]海燕,侯连兵,黄嗣航等.金刚藤分散片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36):2817-2818.

[2]元娟,杨元梅.夏之宁.板兰根注射液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9-20.

[3]广民,王宇红,张迪光等.烧伤膏的抗炎和镇痛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3):53-54.

[4]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04.

[5]聂志宏.湿润烧伤膏与干燥疗法治疗深二度烧伤的对比观察[J].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2006,5(12):1992.

[6]徐荣祥.MEBO的作用原理[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7,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