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的疗效观察

谷文杰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炎水肿患者3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9例,治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19例,治愈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3.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随访一年,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肾炎;水肿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082-02

肾炎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是全身性水肿的一种,同时也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由于肾疾病导致水钠潴留或组织疏松导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肾炎水肿多有肾炎转变形成,和肝、脾关系密切,治疗不彻底会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炎水肿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炎水肿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肾炎水肿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9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1.5±3.6)岁;患者临床表现血尿3例,血肌酐清除率降低6例,少尿4例,高血压6例;对照组患者19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为(42.2±3.5)岁;患者临床表现血尿4例,血肌酐清除率降低5例,少尿3例,高血压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急性肾炎中医将急性肾炎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对于风寒型患者治则应以疏风散寒、利水渗湿为主,方药选择麻黄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麻黄9g、桂枝12g、苍术12g、杏仁12g、陈皮12g、藿香叶12g、茯苓皮15g、桑白皮15g。对于风热型患者治则应以辛凉解表、清热利水为主,方药选择麻黄连翘小豆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麻黄9g、赤小豆12g、连翘15g、桔梗12g、杏仁9g、羌活12g、桑白皮15g。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口服。

1.2.2慢性肾炎中医认为慢性肾炎患者多为脾肾阳虚,治则应以温阳利水为主,自制水肿方药物组成:附子15g、白术15g、桂枝9g、白芍15g、茯苓12g、黄芪25g、车前子15g、薏苡仁12g。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次,分三次口服。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分级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指标进行判定,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后患者肾实质性高血压消失、水肿消失,24h尿蛋白量在0.2g以下;尿蛋白呈阴性,血肌酐水平有一定降低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尿蛋白持续降低50%以上,血肌酐升高在50%以下或为变化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19例,治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19例,治愈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3.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对比

对两组患者随访一年,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水肿是急性肾炎的常见症状,导致水肿的主要因素为肾出现水肿使部分患者由于高血压等原因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从而导致水钠潴留增加从而出现水肿;也有肾小球炎症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重吸收较好,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失衡,导致出现水肿;肾炎水肿属中医“水肿”“腰痛”等范畴[2],中医认为肾炎水肿由肾、脾、肺之间失调所导致,患者多由于脾肾两虚导致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水湿泛滥,当水肿去除后,对于脾肾阳虚患者短时间内不易恢复,同时长期蛋白尿患者不易消失,部分患者仍有腰酸背痛、食欲不振等状况[3],中医在治疗时应掌握好时机,当水肿消退后需及时调理,巩固其疗效。本研究中将急性肾炎患者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风寒型患者采取疏风散寒、利水渗湿;风热型患者采取辛凉解表、清热利水;慢性肾炎患者采取温阳利水,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6%;表明了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建国.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65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01):60-61.

[2]程天厚.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90例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07):60-61.

[3]朱莉.辨证治疗肾炎水肿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4):53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