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胃肠新生儿外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提高胃肠新生儿外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探讨

陈希容1陈希梅2(通讯作者)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重庆401122)

(2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

【摘要】目的:提高胃肠新生儿外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科护生采取集中座谈形式,分析出护生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护生解决护患沟通障碍的具体方法。结果:护生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加强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促进护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带教;护生;护患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168-02

【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thecommunicationabilityofnursesinneonatalandgastrointestinalword.MethodsFromJanuary2016toDecember2016,theinternnursesweregiventheformofcentralizeddiscussion.Toanalysistheproblemofnursescommunication,andsolvetheobstacleofnurse-patientcommunication.ResultsThenurselevelwereimprovedbythenursescommunicatewithpatientsfamilies,andthepatientssatisfactionwereimproved.ConclusionTostrengthenthecommunicationabilityofinternnurses.Theinternnurseswanttolearnnewknowledge,newtechnologyandimprovethequalityofnursingcare.

【Keywords】Teach;Internnurse;Nurse-patientcommunication

护患沟通是护患双方沟通的过程,是双方对医疗护理活动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需要及促进护患之间理解和支持,是提高护理效果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注重学生护患沟通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生护患沟通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实习护生18名,其中大专生6名,本科生12名,男生1名,女生17名。

1.2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科护生采用集中座谈形式,分析出护生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提出解决护生护患沟通障碍的方法。

2.存在的问题

2.1护生自信心缺乏

护生刚进入儿科病房,见到的是病房患儿的一阵阵哭声,家属的叫喊声,这边孩子尿床了,要求更换床单,那边孩子不小心针头拔掉了,出血了,要重新穿刺,而且要求扎针技术好的老师穿刺,看着护士老师们忙碌的身影,顿时觉得儿科病房是一个充满压抑、紧张、陌生而又有责任的环境。担心家属为难自己,回答不了患儿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担心他们不放心让她们为患儿做任何治疗及护理。对学生临床实习采取不配合的态度甚至是拒绝,这种情况使学生对实习产生畏惧心理,学生很难与患儿及家属有良好的沟通。

2.2护生专科理论知识缺乏

由于护生第一次在儿科医院实习,实习时间短暂,对胃肠新生儿外科病房专科疾病知识了解甚少,当患儿家属问起自己孩子术后什么时候可以进食,什么时候可以下床活动,都不能一一回答,学生们显得非常尴尬。使得家属对学生失去了信任,失去了学生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影响学生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重要因素。

2.3护生操作技术缺乏熟练

护生在为患儿做每一项操作时,几乎都有患儿的父母、外婆或奶奶在一旁观看,使得学生操作起来有点紧张,默不作声地完成了整个操作。有时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排空气不熟练,将液体不小心排到病床上,家属的埋怨声使得学生更加紧张,不敢与家属沟通。

2.4护生缺乏沟通技巧

一个人的沟通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可能不断提高。由于家属对患儿的疼爱,几乎大都会对护士比较苛刻。例如,护生在为患儿行静脉穿刺时,扎了两针未成功,家属开始有意见了,此时护生虽然停止了操作,嘴里不停唠叨,这不怪我,怪你孩子血管长得不清楚,因为这句话,护患关系开始紧张,矛盾就产生了。

2.5临床带教老师不注重护患沟通

部分临床带教老师只管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对患儿存在的其他问题不管或推脱,不愿给家属提供合理的解释。或者认为患儿及家属对医学知识知道甚少,不愿意也觉得没必要与患儿及家属交流,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有一些带教老师本身责任心较差,对待患儿不够细心,甚至冷漠,缺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给护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3.解决方法

3.1增强自信心

带教老师要经常鼓励护生,学会换位思考,用心用爱去帮助去感受每一位患儿。进入病房,着装整洁,面对患儿及家属,随时面带微笑,使家属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和对住院的安全感。与患儿谈话时,要有亲和力,往往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句关心的语言,都会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增进与患儿的情感,获得家属的宽容和理解,才能确保患儿配合我们的工作,对于特别不配合的患儿或家属,可请教老师出面解决。因此沟通中护生应以情感人,充满信心和激情,真诚的关心患儿,以平等的姿态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并注意保持自己的乐观情绪。

3.2加强专科知识培训

护生入科时由本病房教学组老师集中进行病房环境介绍及常见应急预案处理流程介绍,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每周一次,参与每周三的晨间护理查房。一对一的N3级以上老师带教,带教老师针对病房的常见疾病进行护理查房,对护生现场提问,对护生存在的问题,下次进行督查。直到护生完全掌握。让护生知道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影响护患沟通的重要因素。

3.3加强操作技术培训

由本病房技能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例如,静脉输液、皮内注射、胃肠减压、心肺复苏、吸痰、中心供氧等。并进行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一对一的N3级以上老师带教,在技能操作中灌输给护生沟通意识。指导护生主动与患儿交流,询问患儿的感受和需要,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关爱能力。

3.4护患沟通技巧

患儿入院时要热情接待,向新病人及家属介绍自己,建立信任关系。在空闲之余要主动巡视病房,经常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关心和帮助他们。在每次为患儿做护理操作之前,都要先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清楚,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做会给患儿带来什么好处。对护生苛刻的家属,要主动及时地沟通,告诉家属要理解护生,配合治疗,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减轻患儿痛苦的共同目的。对于太刁难的家属,请教老师出面解决,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3.5带教老师注重与患儿沟通

带教老师以身作则,鼓励护生多实践,注意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鼓励护生与患者交流,站在患儿的立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带教老师,在实习带教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护生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最好的形式。如带教老师接待新入院病人,态度和蔼可亲,为患儿静脉穿刺时,安抚患儿,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疼痛,为护生树立了榜样。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注重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2],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4.结果

通过护患沟通,护生不仅学到了许多交流的基本知识,而且护理的专业知识都有提高,使护生从被动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评价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3],通过护患沟通,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家属纷纷在医患沟通本上留名表扬护生。

5.结论

护患沟通不仅是临床护理的一种服务手段、服务内容,而且是一种服务方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种专业技能。护患沟通是护生进行护理活动最基本要求,它与护理知识和技术同等重要。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增强护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了解,协调关系,相互信任,从而减少冲突、矛盾、纠纷,构建良好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褚旭霞.倪爱珍.营造良好就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同济大学学报:医学报,2007,28(增刊).

[2]杨德兴.略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卫生职业教育,2005,(13):31-33.

[3]郑显兰,李平,卢仲毅.护理部在实施医患沟通制中的作用探讨[J].重庆医学,2003,32(4):453-454.

基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卫办医函[2013]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