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煤矿事故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平凉市煤矿事故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

王勇1缪翔1张亚刚1李韦霖2刘雪雄1

1.平凉市气象局744000;2.甘肃省气象局744000

摘要:煤矿是我国生产事故最频繁和最严重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我国煤矿事故百万吨煤死亡率为世界主要采煤国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为美国的26倍和印度的10.1倍。其中乡镇煤矿是国有煤矿的2.9倍。但从2006年至2013年,事故比2001至2005年减少了10.9%,死亡人数下降20.1%。主要事故有瓦斯爆炸、突水、冒顶塌方、煤尘爆炸、煤矿火灾和采空区垮塌地震等。

关键词:煤矿事故,气象要素

甘肃省平凉市境内2006年至2013年共发生53例煤矿事故,其中华亭县32例,占60.4%;崇信县16例,占30.2%;灵台县3例,占5.7%;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各1例。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这些事故都与气象条件变化有一定关系。

1.气压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煤矿事故的发生与地面气压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除少数几个个例外,约88%的煤矿事故(特别是瓦斯、煤爆事故)发生前均有地面气压的下降。如:2007年5月14日,华亭县某煤矿250205上工作面突发煤爆,顶板下沉,巷道底鼓,将支护工关某弹起,夹在转载机顶盖与巷顶之间,致其受重伤,后不治身亡。

图1是煤矿瓦斯事故(2007年5月14日)前后当地气压的日最高、最低、平均变化曲线,可以看到,事故发生前,地面平均气压较高,前4天时,平均气压为一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事故发生日,当地的气压位于变化曲线的谷底。

图12007年5月10日—15日华亭县气压变化曲线图

探究地面气压下降时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在地面气压下降阶段,可使通风巷道与通风死角的相对平衡破坏,瓦斯的涌出量和排放量增加,表现为井下回风流中瓦斯浓度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瓦斯爆炸。

2.地面气温变化

煤矿事故的发生与地面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有22%瓦斯事故发生前有持续较长时间且幅度明显的增温过程(从气象学的角度考虑,是由于无冷空气影响,天气系统稳定所致);另有66%的瓦斯事故发生前1~3天,地温有明显的上升,事故当天为气温的峰值点。如:2008年6月23日15时58分,华亭县某煤矿250102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端头支护段发生煤爆,造成一根长钢梁梁头脱落,将正在靠煤壁侧端头后架前方清煤的王某打倒致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于18时死亡。

图22008年6月19日—24日华亭县地温变化曲线图

图2是2008年6月19日至24日事故所在地的地温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事故发生前,有3天的气温上升过程,事故前一天有所下降,但事故当日地温迅速升高,达到峰值,之后地温又开始新的一个演变周期。

3.风速变化

研究表明煤矿事故的发生与风速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由于煤矿作业的特殊性,其作业大部分在矿井下完成,井下通风全靠通风系统进行调节,但由于风速较大时,若与通风系统进出风逆向时,风速产生的自然风压影响主风机的出风量,瓦斯浓度相对增高,故易发生瓦斯事故。如:2009年11月14日11时54分,华亭县某煤矿救护队员秦某在井下侦察过程中,吸入有害气体中毒死亡。分析可知,事发当日,风速较大,造成井下通风出现异常,使得瓦斯浓度增加,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图32009年11月10—15日华亭县日最高风速变化曲线图

4.降水量变化

强降水引发煤矿透水事故在全国的煤矿事故中屡见不鲜,在平凉地区也有发生。如:2012年10月6日,华亭县有明显降水,造成地下水含量增多,使事故发生具备了客观水文条件。10月8日15时40分,华亭县某煤矿副矿长王某带人在井下巡查至51002回风掘进巷道时发生透水,王某、李某至今下落不明。

图42012年10月4—9日华亭县降水量统计图

5.湿度变化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的感觉精神越愉快,工作效率高,事故少。在矿井下相对湿度较大,使人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使人感到闷热、心烦意乱,工作效率降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煤矿人为事故。在井下相对湿度>70%的气象条件下,人为瓦斯事故较易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空气湿度较大,通风不及时,引起瓦斯积聚。如:2012年6月24日,崇信县某煤业公司安监科副科长孙某早班下井跟班,被中班人员在1104运输通道盲巷内发现,瓦斯窒息死亡。

图52012年6月20日-24日崇信县日平均湿度变化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