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水库淹没古民居建筑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富水水库淹没古民居建筑调查研究

赵耀

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武汉430000

摘要: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各地兴起修建水库大坝热潮,库区人民因此迁移,大量古街村镇被淹没到水下库底,湖北富水水库便是典型代表之一。通山、阳新两县历史上最富庶的大畈、燕夏、慈口、西坑和阳新古城均被淹没于富水水库水下,却为建筑和考古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村落的研究范本。通过陆上走访和依靠高科技设备进行水下探测等技术手段,对水库淹没古民居建筑进行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其在被淹没于水下近60年后的保存状况,并为研究该地区古民居建筑提供新的佐证。

关键词:富水水库;古民居;建筑;水下考古

一、前言

富水水库位于鄂东南边陲,界跨通山、阳新两县境内。1958年,国家定址于富水河中下游兴建富水水库,设计径流2517平方公里,总库容16.65亿立方米,为同期湖北大型水利工程之一。1962年水库蓄水后,淹没了通山、阳新两县历史上最富庶的大畈、燕夏、慈口、西坑和阳新古城等古街村镇及大片良田沃地,库区人民舍弃原居住地就近迁移,大量的古民居、门楼、宗祠及村镇街道淹没于水下。据当地老人回忆,得到修筑水库的通知后,当地居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搬迁,仅搬走家中的财物和基本生活用品,大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并没有来得及拆除,便淹没于水库之中。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使得富水水库水下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得以免受大规模基建破坏,保留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十分值得调查研究。

二、建筑特点

鄂东南存有大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聚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鄂东南地区不仅有群山,还有大量湖泊,人们以农业为本,宗传观念厚重,古民居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富户乐于修建青砖瓦房,有三间二重、五间二重,也有五重堂、七重堂。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富水水库库区属于山地与滨水兼有地形,因此库区的古民居兼具了山地聚落与滨水聚落的特点。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大多选址在山脚缓坡地带,其形态又因水系的形态变化而变化,如水岸的走向与线形,水位的高低变化,以及自然岸线的地质状况等,均对当地的形态有直接影响。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富水水库民居聚落属于典型的血源型聚落,大量的乡村为单一姓氏为主的聚落。家族组织是以同一始祖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各房头支派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形态,也呈现出“中心化”且“多层级”的空间组织。一个血缘宗族聚居成为一个聚落,往往表现为以各祠堂为核心,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背景的生活秩序以及相应的空间结构。血源型聚落具有内聚性、秩序性、稳定性和排他性等特征。

三、现状调查

富水水库淹没的古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通山的大畈镇、慈口乡、燕厦乡,和阳新县富水大坝所在的龙港镇(原富水镇)。为了更好的了解淹没古民居建筑的信息,有必要对库区沿岸乃至通山、阳新其他地区的同时代古民居建筑进行陆上调查,以便有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使用高科技水下物探设备,进行水下探测,进一步掌握淹没古民居建筑的保存状况和分布范围,达到研究和保护该地区古建筑的目的。

1、陆上走访调查

笔者走访了库区周边的古民居村落,赴通山县的闯王镇、洪港镇,阳新县的三溪镇,白沙镇等处,对具有典型性的民居、宗祠等进行勘察。以下是对主要几处的调查情况:

宝石村:村落位置恰好是在丘陵地带中间的缓坡地带,四周环山,宝石河流经村落,将村落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从布局上看,宝石村坐落在地势较为平缓的河边坡地。村落主要道路平行于河岸线,垂直于河岸线的多为次一级的道路和小巷。北岸建筑大多顺应街道布置,平行于河岸。祠堂占据了村落中最佳地理位置,各房派成员住宅多以祠堂为核心、依据血缘关系层级建造。

谭氏宗祠: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深四进,檐高6.5米,硬山青瓦顶,斗砌山墙,卷画状墀头饰墨画,镂孔花砖正脊与垂脊、龙吻、鳌鱼尾式正吻。前后厅为七架抬梁构架,余为穿斗木构。前后过厅、祖堂两侧对称布置配房、厢房、奏乐室等,尾进设方形月台,台面建简式木构四角亭。梁头多饰龙首,鱼形月梁、挑梁,梁架间垫狮、龙形垫木,前后厅分别双层覆斗形八卦、福寿卷棚、红蓝双色藻井。方形石柱与木柱拼接,石柱两方阴刻楹联,额枋均作浮雕,上沿存大量雀替。

高坑大房:谭氏大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通深两进。前后硬山顶,面墙片砖错缝刹盖封檐,瓦叠脊饰,山字式山墙,穿斗木构。前进门厅两侧各设耳房两间,中部天井两侧对称布置木板厢房,二进明间为祖堂,两边分别为居所,并有巷门通往户外。门厅梁柱间饰镂雕“双凤朝阳”、“三羊开泰”图案,看梁浮雕“双狮戏球”纹饰,槅扇门窗以几何方格与斜格如意为主,轴心以吉祥动物图案装饰。

2、水下考古调查

对于淹没于水下的古民居村落,凭借现今技术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可进行探查。首先是使用声呐物探设备对调查水域进行覆盖式扫测,以便获知水下遗存的准确位置。根据扫测数据的综合判读结果确定水下调查疑点,辅以人工探摸方式加以确认。在对富水淹没古民居调查中,现阶段主要使用多波束和侧扫声呐进行探测。

调查范围选择在大畈、慈口、燕厦和龙港等古民居淹没富集区。借助水下物探设备扫测后,获取了水下三维原始地形地貌图像,发现淹没古民居村落近30处。通过对声呐图像的判读,可以发现在被淹没于水下近60年后,古民居建筑结构已经全部损毁,但多数建筑仍余有1-2米的墙垣残存,其建筑布局清晰可辨。从多波束声呐图可以推测大部分古民居村落遗址处有约为0.5-1米厚的淤泥。建筑石构件无法从声呐图像上分辨,但从当地非法打捞出水的石质构件来看,其表面经长期水流冲刷打磨,棱角已逐渐磨平,雕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图案已经模糊。淹没古村落的布局得到很好的保护,为研究鄂东南地区民居聚落提供了新的佐证。

四、结语

1、明代中期以来形成的贸易商埠和村落,建筑形式多异,大小不一,用材与装修的质量都是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以及身份地位和个人的追求向往而定。但是他们基本上保持着一致的建筑布局和风格。这些建筑以砖、木、石构造为主。建筑普遍高大气势,装修精致,尤其是宗祠形建筑、彰表形建筑和富豪形建筑,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江南区域建筑的科学性、艺术性,是研究这一区域建筑历史的最直接标本。

2、世居库区的民众经历过历史上的多次迁移,现居库区的民众大畈片以阮姓、袁姓、谈姓和钱姓为主,少有其他杂姓。定居慈口片的民众以徐姓、朱姓为主。定居燕厦片的民众以陈姓、华姓、柯姓。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和现存老人的介绍,他们都是明代中期以后由江西为主的外籍迁入。这对研究我国这一区域的民族迁移、传统风俗的变异,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谭刚毅:《湖北古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2]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3]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学研究(一、二卷)》,科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