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和中国园林美学之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苏州园林》和中国园林美学之探讨

谢其军

重庆市荣昌县永荣中学谢其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在75岁时,为陈从周教授的图册《苏州园林》写的一篇序,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该文用亲切的谈话般的口吻把苏州园林介绍给读者。叶圣陶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园林,对苏州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在本文中介绍了整个园林的共同特色。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为此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该文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征、一般性的说明文。

但是,我们认为《苏州园林》一文是一篇有关中国园林美学的理论性文章。就美学的角度而言,《苏州园林》一文涉及到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五个方面:意境、情趣、神韵、民族性、和谐性。

作者在《苏州园林》中指出,“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所以,该文所谈的是苏州园林特征,其实也是中国园林的特征。该文所涉及到苏州园林的美学,其实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

作者在《苏州园林》中指出,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讲究”,其实就是中国园林美学的四个方面。

一、近景远景的层次构筑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

中国园林是集建筑、美术、美学等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它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远的是千年,近的四五百年。

中国园林美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一座孤立的建筑、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样的象、景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园林建设者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苏州园林》第六段所写的“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这就是用隔景的手法,组织空间,丰富美的感受。“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这就是用虚实相生、借景的手法,正如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所说的那样:“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的‘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叶圣陶把它说成是“近景远景的层次”,其实就是中国园林美学中的意境。

二、花草树木的映衬构筑中国园林美学的情趣

园林的情趣是指园林中的景和物不仅具有客观的外在美的元素,而且还有内在的、充满生机、富有情调趣味,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更有趣味的美的感受。西方园林中的树林修剪得非常整齐、规矩,看上去觉得很呆板,很庄重、肃穆,不能让游览者产生美的愉悦。中国园林的花草树木不是这样,“苏州园林栽种”,“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样看上去,园林一年四季都有春天、都是春天,充满生气,万木争荣,相映成趣。高树与低树的俯和仰,富有动态之美感,充满着幽默,充满着情趣。园林树木“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显得非常整齐、规矩,看上去觉得呆板、庄重、肃穆,没有一种情趣,不能让游览者产生美的愉悦。树木修剪追求的是自然之情趣。

三、假山池沼构筑中国园林美学的神韵

中国园林和外国园林,各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艺术风格。一般认为,中国园林基于人们对自然与生活和理解,采用概括的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西方园林偏于写实的营造。中国园林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立体的山水画。画中的山和水,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园林的山,是来自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平生多阅历,胸中有邱壑”的结果。它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美,而是一种艺术美。山不是自然的山,是艺术的山。正如中国画中的竹一样,自然的竹——画家的“胸有成竹”——艺术品的竹。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竹时,如果把竹说是画得跟真的一样,那就太肤浅了,因为没有看到它的神韵。其实中国画的竹是具有神韵的竹,园林中的山是具有神韵的山。园林的山是用石堆垒而成,有的巍巍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这就是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具有神韵的假山。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了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这就是具有神韵的假山。

园林的水,其神韵体现在一股生气,一片生机:“大多引用活水”;“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鱼戏莲叶间”。

园林的水,其神韵体现在水池的多样性: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如网师园,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如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

园林的水,其神韵体现在“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完全看不出有人工的痕迹,有一种自然状态的美。所表现的是自然之水岸,而非自然之水岸,人工之河岸,而非人工之河岸的神韵。

四、亭台轩榭构筑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

在中国的园林里,除有山、水、花草树木外,还有亭台轩榭,这些亭台轩榭在西方的园林里是没有的,只有中国园林所独有,所以这是中国的、民族的。就亭台轩榭这些建筑物本身而言,它们的形状、结构、色彩、装饰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烙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而且也构筑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就亭台轩榭的布局来说,作者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这种“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对称建筑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性。而“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种“不讲究对称的”,追求自然之趣的建筑是“美术画”,它同样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性。对称的、非对称的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多样性的体现。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既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性,也体现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

五、角落图画美、门窗图案美、颜色配合美构筑中国园林美学的和谐性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园林就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令人回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角落图画美与园林整体的美的和谐统一。园林的门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就是门窗图案美与园林整体的美的和谐统一。

园林建筑的颜色,梁框,木窗,阑干的暗红色,墙壁的白色,水磨方砖的淡灰色,屋瓦的檐漏的淡灰色,周围草木的绿色,这些建筑物颜色和自然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这就是颜色配合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苏州园林》一文,不仅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点的说明文,而且也一篇谈到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情趣、神韵、民族性、和谐性的美学特性的理论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