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进口备件集中采购模式探讨及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发电企业进口备件集中采购模式探讨及优化

王莹

(神华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摘要:电力产业是SH集团“一体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电业务的发展,原有“小打小闹”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备件集中采购。本文在研究发电企业进口备件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采购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对集中采购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优化的方案。以期在提高集中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和发挥企业第三利润源作用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前言

SH集团公司的电力产业是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是集团“一体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煤电一体化运作模式,集团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效率、高参数、大容量火力发电项目,业务扩展到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等。在注重火力发电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五大区域、八大基地”的风电开发建设格局。2015年,集团投运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了7851万千万,发电量3171亿度。随着最近几年集团电力产业的迅猛发展,发电业务进口备件的集中采购量急剧攀升,原有的电力业务进口备件“小打小闹”的集中采购模式在一些方面逐渐显露出不适用性。针对目前的新形势,对发电企业备品备件的特点和现有采购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对现有采购模式进行有效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2、发电企业进口备件特点[1-2]

(1)电力产品特殊,不能被储存。如果发电机组发生事故,会影响电网稳定,造成大面积停电。所以发电企业备品备件突发性需求多,不可预见性强,需要设备的稳定性及稳定的库存保障;

(2)品种繁多且庞杂。火电厂涉及电气、锅炉、汽机、化学,输煤,除灰,脱硫等各多专业,范围广泛;新能源发电的进口备件则更具有特殊性。

(3)需求时间的刚性较强。发电企业机组的检修一般分为A、B、C、D四个等级,需严格按照检修计划进行,而备品备件的采购和到货周期必须满足现场维修需求;

(4)供货周期长。由于集团对发电企业节能、降排等方面的高要求,所以关键设备的备件很多依赖进口,由于存在运输、清关等进口环节,一般供货周期要远远长于国产备件。

(5)更新换代快。随着集团兆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的陆续建成,机组部分备件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部分备件淘汰和产品升级速度快。

3、原有发电进口备件集中采购模式分析

集团电力板块备件现有采购方式,使用单位自行按照需求申请物料编码,并通过ERP系统提报,采购单位接收计划后,针对各使用单位提报的计划进行梳理,零散且货值低的备件进行打包,从贸易商或零售商处进行询比价采购;而成批量且货值高的备件,尽量从制造商或者有唯一授权的指定代理商处采购。采购方案确认后,在系统中发布询价,确认中标供应商,再分别与供应商和使用单位签订采购及销售合同。

上述采购方式在计划规模小,使用单位少的集中采购初期阶段相对适用。但随着集团ERP系统的上线及新建电厂迅速扩张,这种集中采购方式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适用性。

(1)由于集团下属发电企业众多,各个发电企业的主机设备和仪器的品牌、规格、型号有明显差异,且备件的专业范围涉及广,所以提报的部分计划消耗量低且无规律。除去部分批量大及货值高的备件可以避开中间环节,直接从制造商或唯一代理商处得到较好的价格。其余采购批量小、价值低的备件无法引起制造商、国内总代理商的注意。而现有的采购模式只能将此类备件按照使用单位不同进行打包询价,从市场上众多的贸易商或零售商处进行采购,但这种方式渠道和质量不可控,无法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求关系[3]。

(2)各电力企业提报计划的不规范。集团集中采购的模式下,要求使用单位以物料编码的形式上报采购计划。但有些使用单位在物料编码的申请和使用上随意性强,物料编码的申请审核不严格。存在着提报计划的物料描述不准确、前后内容矛盾;供货范围不明确、缺少必要规格、参数;特殊定制的设备配件缺少必要的说明和技术文件;有些备件已经停产和更换型号,但物料编码仍在反复使用;有些需要从原厂采购的设备配件无品牌和必要的产品序列号等信息。采购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确认和核对计划,这也给合同签订和执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3)集采链条过长。采用“三统”的采购方式即统谈、统签、统付的采购模式,导致采购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采购业务的具体运作上,如入库、挂账、开票、付款、催款、对账等具体执行的环节,无法顾及采购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供应商的开发和评价管理、供货渠道的市场调研、成本价格分析等集中采购真正体现集中采购优势的工作。

(4)缺少足够历史价格和可信预算价格的参考。由于备件种类多,且物料编码不够准确,真正能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采购价格的备件很少;使用单位提供的预算价格随意性太强,所以造成了既无可历史参考价格,又无法对价格进行比较,从而使采购人员无法对采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判断和评估。

4、进口备件集中采购“降本增效”措施

(1)精简采购种类,优化采购半径。根据集团采购管理相关规定,进口备件即原产地在国外的备件全部纳入集中采购的范围,这就造成集采计划非常庞杂,采购半径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对每年集中采购计划频率、数量、金额、品牌等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采购种类进行精确划分,确认有效的采购半径。将精力和重点放在年采购量较大且品牌统一的备件计划上,发挥批量优势,稳定采购渠道,组织价格谈判,从而达到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效果[4];在此之外的金额少、数量少和规模小的零散备件直接由使用单位进行分散灵活采购。同时,每个月对提报的计划进行动态的监控,及时调整集采范围及采购半径。

(2)严格物料编码提报、使用和冻结。首先,各个使用单位要严格规范物料编码的提报,防止系统中重复申请同一物资物料编码,要严格审核物料编码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其次,要规范使用物料编码,防止计划提报人员随意使用“差不多“的物料编码,不合规的使用专用码代替通用码。再次,要及时冻结错误、不完整的物料编码,同时及时更新采购和提报人员反馈的已停产或已变更备件的物料编码,对于申请后就未使用及长期未使用的物料编码要进行原因分析和动态监控。这样就从整个流程上对物料编码进行规范。

(3)针对计划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集中采购模式。对于进口外币业务,由于各使用单位无进出口资格,且国际贸易要求人员专业性高,所以必须采用“三统”的采购方式。但对于国内采购的备件合同,可以采用“统谈分签分付”的采购模式,即集中采购机构统一进行分包、采购方案制定、寻源及合同模板制定工作,由各使用单位各自的物资计划部门完成后续的合同签订、收货、入库、收票挂账、付款等合同执行具体步骤。利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改善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链条过长的弊端,突破了集中采购模式效率的“瓶颈“,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使用单位的积极性,提高采购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发电业务进口备件的采购模式应根据电力行业及发电设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采购策略,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基础上,兼顾企业采购效率。将集中采购工作真正打造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参考文献

[1]王妍.H集团物资采购模式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邓婧.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探析[J].工程管理.2015(9):65.

[3]陈昆亮.煤炭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研究[J].工程技术.2016(10):312-313.

[4]刘峰.集中采购与电厂物资采购成本控制[J].管理观察.201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