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文秘会展服务》校本课程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文秘会展服务》校本课程开发

周昱含潘盼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GXGZJG2016B007)“中本衔接背景下中职升本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和探索”;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其他教育教学改革类112号)“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中职升本学生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会议、会展业迅猛发展,区域市场的需求,中高职衔接文秘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会展服务知识是恩重要的,因此开发《文秘会展服务》校本课程。从课程开发的背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实施保障六个方面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文秘会展服务》这门课程开发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中高职衔接;会展;文秘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行业发展的需求

秘书工作分为三大基本内容"办文、办事、办会”随着会议和会展功能的不断延伸拓展,会务服务渐渐被大家所认识,并成为一种产业。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更多的会议、会展转向新兴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申奥”、"申博”的成功,更使会议、会展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并逐步走向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为适应当代会议业、会展业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文秘人员要切实提高会议业、会展业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二)区域市场的需求

根据调查桂林文秘行业的实际情况得知,多数公司每年会举办会展活动,而关于会展事务的策划与管理多由秘书去接手。世界会展业发展趋势表明,会展业正逐渐成为全球信息、文化、技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与餐饮、服装、机械设备、建材等关联度很高的综合性服务贸易行业,会展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令人瞩目,会展业成为时下备受推崇的商务活动之一。

(三)中高职衔接学生文秘专业课程的需要

《2014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中显示"2014年,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等院校为229所,其中本科高校只有62所,其余为高职院校。”而文秘等一些专业中,也要求学生具有会展方向的专业知识。近几年来,国内会展专业使用的教材种类逐渐丰富起来,但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种类偏少,推陈出新速度较慢。特别是针对文秘等相关专业的会展类课程的教材更少。

二、专业培养目标

《文秘会展服务》作为一门针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文秘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强调学生对于会展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具有单独完成会务接待,会务服务礼仪、会议策划等服务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目标

通过《文秘会展服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务服务的基础知识,达到会展服务岗位的基本要求。(1)服从会议组织者或领导对会务工作的要求,确保会议和各项组织活动成功完成。(2)安排会场,检查会场及各种会议设备、会议用品保持处于良好状态。(3)做好会议接待工作。(4)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会议期间各项应急事务。(5)完成会议善后工作。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实践性课程内容有助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课程内容的开发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价值实现。在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实用性和发展性原则。在注重实践内容选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中增加发展性课程内容,既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又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2.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

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知识是结果知识的基础,结果知识对引导学生掌握过程知识很有帮助。过程性知识与结果性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必须同时兼顾过程与结论。

3.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统一的原则

启发性旨在引导学生经积极主动的探究、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后,能使学生有适度的引导和思考。二者结合着重学生的领悟与分析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技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文秘会展服务》课程内容是在上海会展服务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的,根据会展行业工作要求和工作过程,参考会展岗位职责与服务规程,将工作任务分为会议策划、会前准备、会中接待,会后收尾四个部分。具体的工作任务描述如下: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描述:会议策划会议的设计、策划、装饰、布置,会前准备布件、茶具、酒品、果品、花卉、座次、旗帜等的摆放,会中接待外事活动服务、内事活动服务、宴请服务,会后收尾遗留物品检查、卫生清洁工作、适应照明等设备的维护。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

《文秘会展服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整工作过程为支撑、以会展工作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对会展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课程内容设定为会议策划、会前准备、会中接待,会后收尾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以会务服务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每个任务对应于所创建的模拟情境。根据会议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创建的学习情境包括会议前、会中、会后工作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适应各项工作岗位。教学设计须符合课程实践性的特点。第一,注重多环节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内容是设计感知训练、模拟训练和实践训练的训练内容,以实现“零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理念,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第三,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熟悉工作岗位的基本规范,通过"课堂+实训”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第四,注重采用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环节性的实训,配合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为顶岗实习和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第五,注重拓展学习,注重知识的拓展,增加“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原理要求课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导向新知,考虑科学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循序渐进、系统、连贯地执行。

2.直观性原则

会务服务的要求繁多,标准严格,学生很难对会务服务的理解深入。仅依靠书本文字和图片的介绍,难以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直接性原则。通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如茶杯、酒杯、座位牌等,让学生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学生快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中高职衔接秘书会务服务》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采用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环节性的实训,配合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为顶岗实习和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实施的步骤

1.创设教学情境

会展服务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完成6个会务服务情境训练,主要商务会议,政治性会议、展销会议、文化交流会议、度假型会议、专业学术会议。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会展服务的基本业务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每个情境相应的“工作任务”,提交定期报告或现场的成果展示,并接受检查评估。

2.明确工作任务

根据创设情境,结合秘书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典型、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制定了会务服务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每个任务都有完整的工作步骤,任务设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能力要求从单一到全面,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任务。本课程结合创设的情境、制定会议计划、会前准备、会中接待、会后收尾等四项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以上四项任务,了解并掌握会务知识、会议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

3.讲解相关知识

教师应讲解会议策划、会前准备、会中接待,会后收尾,四个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并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创建任务场景。让学生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为学生完成任务指明方向。

4.学生实践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领取任务情景,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教师在指导工作任务中采用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环节性的实训,配合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为顶岗实习和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实现了文秘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六、实施保障

(一)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建全管理体制和教学服务,保证实训基地高效运行。与以往的会展实践教学不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中高职衔接秘书会务服务》实训课程需要一个灵活的教学体系。实际的培训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统筹教学计划。同时,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展会获得批准的难度、协调各部门制定安全手册,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课程,根据实际会务工作过程,将实训课程转变为不同的学习情境,联合企业共同审查和分解不同的工作任务,制定任务清单。在实训中,所有专业教师都应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和任务划分,逐步指导学生执行工作任务,始终监控整个培训过程。每项实训任务结束后,进按照科学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三)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规范、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文秘会展服务》课程的纵向评估贯穿整个项目。横向评估涵盖了各种评价指标。通过纵横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效果。学生的学科成绩C,由过程性评价A和实践性成绩评价B两部分组成,二者的权重比为4:6,即C=A×40%+B×60%。

1.过程性评价

该评分由三部分组成:教师评价、组间评价(即组间评价的平均分)和组内其他成员(即组内其他学生评价的平均分)。重量比为50%、30%和20%。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A.学习与工作态度;B.实践动手能力;C.团队协作能力;D.创新能力,四个指标的权重比为2:5:2:1。

2.实践成果评价

实践培训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训报告和过程材料,作为评价实践效果的基础。实训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的介绍、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各模块的实际培训记录和个人实训总结等。由教师评定,占总成绩的60%。

参考文献

[1]石淑婷.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李金乐.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陈薇.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周昱含(1993.7—),女,汉,江苏徐州人,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导师信息:潘盼(1971—),女,湖南通道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