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本溪市城区主要死因及减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2013年本溪市城区主要死因及减寿分析

安晓霞孟芳芳李海娜

安晓霞孟芳芳李海娜

(本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目的:了解2013年本溪市城区主要死因及减寿情况。方法应用本溪市死因监测系统死亡资料,按照国际(ICD-10)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013年本溪市城区居民死亡率为709.59/10万,标化率477.38/10万,世标率582.71/10万。男性报告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前5位顺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和中毒。减寿率顺位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以平均减寿年数(AYLL)计,前五位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疾病依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以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主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本溪市城区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低年龄组的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和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对本溪城区居民的寿命影响较大,提示本溪市应加强孕产期、新生儿期保健工作,降低围产期疾病的发生;针对儿童和青壮年强安全教育;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给予慢性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关键词】死因监测减寿年数去死因期望寿命

【中图分类号】R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1-0047-02

为了解本溪市城区居民死亡水平,找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我们对2013年本溪市城区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本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死因登记系统中的死亡原因年报表和疾病分析报表。为确保数据数量,每月妇幼、民政、公安和人社部门死亡数据进行核对,查缺补漏;对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数据的质量。人口资料来源于本溪市公安局年报表和人口百岁表,总人口数是年初和年末人口数均数。

1.2统计方法死因分类标准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编码。

1.3统计学分析采用死因统计软件DeathReg2005进行数据汇总、审核、录入和统计分析。标化率采用2000年中国人口进行标化。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YLL=Σ(L—ai),AYLL=PYLL/di,其中L为生存目标年龄(上限为70岁),ai为死亡人群中每个人的实际生存年龄,N为现时人口数,di为死亡人数。

2结果

2.1总死亡状况

2013年本溪市城区居民死亡7491例,粗死亡率为797.00/10万,高于2012年死亡率744.90/10万((X2=16.727,P<0.001),标化率371.65/10万。其中男性4387例,女性3104例,男性死亡率943.25/10万,女性653.74/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X2=249.068,P<0.001)。男女报告死亡率之比为1.44∶1,男性死亡标化率482.06/10万,女性269.59/10万。

2.2年龄别死亡情况

表12013年本溪市城区不同年龄别死亡情况

年龄段构成比死亡数(1/10万)死亡率主要死因顺位

0-20442.770.267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3

1-1216.580.160恶性肿瘤5

15-35599.354.739损伤和中毒4

45-2083554.6027.807恶性肿瘤2

65-50213859.7867.027心脏病1

2013年本溪市城区居民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均有死亡,其中5-岁年龄组死亡率最低,为12.02/10万,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率为7434.78/10万。0岁组为422.77/10万,1-岁组呈下降趋势,15-岁组呈上升趋势,65-岁年龄组最高,为3859.78/10万。0-岁组共死亡20例,前3位死因分别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3)例、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4例)和恶性肿瘤(1例),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65.00%、20.00%和5.00%;1-岁组死亡人数12例,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4例)、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2例),损伤和中毒(2例)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3.33%、16.67%、16.67%;15-岁组死亡人数355例,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87例)、恶性肿瘤(70例)、心脏病(70例),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25.51%、19.72%、19.72%;45-岁组死亡人数2083例,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167例)、(788例)、心脏病计(463例)、脑血管疾病(408例),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7.83%、22.23%、19.59%;65-岁组共死亡5021例,前三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1836例)、脑血管病(1093例)、恶性肿瘤(1019例),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36.57%、23.76%、20.29%。见表1。

2.3主要死因分析

2013年本溪市城区居民死亡前5位顺位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和中毒,前3位死因死亡人数占全死因死亡人数的78.87%。男性死因顺位与总体一致;女性死因前4位与总体一致,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居第5位,损伤和中毒下降到第6位。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X2=0.129,P=0.72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X2=0.995,P=0.337)和神经系统疾病(X2=0.828,P=0.419)外,前10位死因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脏病死亡2369人,占循环系统死亡数的58.51%。从死亡年龄看,青少年死亡率较低,55-岁组之后死亡率明显增加,85-岁死亡率最高。恶性肿瘤死亡1882人,占全死因死亡人数25.12%,死亡前5位为肺癌(549例)、肝癌(273例)、胃癌(189例)、结直肠癌(188例)、食管癌(75),占恶性肿瘤死亡的70.09%。脑血管病死亡1657人,占循环系统死亡数的40.92%。从死亡年龄看,青少年死亡率较低,65-岁组之后死亡率明显增加,80-岁死亡率最高。见表2。

表2本溪市城区2013年居民前10位主要

死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及顺位

2.5减寿年数分析

减寿年数分析以减寿年数(PYLL)计,前五位潜在寿命损失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与死因顺位相比,恶性肿瘤上升至第1位,心脏病下降到第2位、损伤中毒上升到第4位,消化系统上升至第5位,呼吸系病下降至第8位。以平均减寿年数(AYLL)计,前五位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疾病依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见表3。

3.讨论

死亡率的高低除受地区的经济、生活、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该地人口的年龄构成,特别是65岁以上人口的构成比例的高低。2013年本溪市城区≥65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84%,高于联合国规定的7%[1]。人口老龄化是引起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死亡病例好发于老年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外,死因顺位前10位中其他疾病死亡率男性都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可能与男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特殊职业的暴露因素以及具有较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2]。

去除某类死因后预期寿命增加量可说明某类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影响程度,去死因寿命表指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能说明某类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3]去除主要死因后2013年本溪市城区居民期望寿命明显增加,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去死因分析后,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可增加10.30、4.17、4.49、1.77和0.67岁,提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对本溪期望寿命影响较大。

减寿年数(PYLL)是衡量死因对一定年龄内某人群可能的寿命损失或危害程度,考虑了死者的年龄,有利于突出“早死”比“晚死”的危害性[4]。前五位潜在寿命损失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与死因顺位相比,恶性肿瘤上升至第1位,心脏病下降到第2位、损伤中毒上升到第4位,消化系统上升至第5位,呼吸系病下降至第8位。恶性肿瘤PYLLR和死亡率顺位分别居第1、2位,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应重点防治。平均减寿年数(AYLL)是指每个死者的平均寿命损失,具有定量化的特点,较PYLL更能直接反映疾病对寿命的危害程度[5]。以平均减寿年数(AYLL)计,前五位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说明应加强对主要影响低年龄组的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等有关死因的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以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主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本溪市城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损伤与中毒、低年龄组的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和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对本溪城区居民的寿命影响较大。提示本溪市应加强孕产期、新生儿期保健工作,降低围产期疾病的发生;针对儿童和青壮年强安全教育;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给予慢性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参考文献

[1]陈静,庞丽敏,左雅静.沧州市2011年死因监测与减寿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187-1188.

[2]柴玉英,张向阳,叶尔肯,等.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医学.2010,37(21):4070-4072.

[3]管晓晔,李辉.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减寿年数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54-55.

[4]孙伟,郗志华,李文惠,等.2007年天津市和平区居民主要死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34-535.

[5]周宝森,王天爵.减寿方法分析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4,ll(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