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 2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宋淑梅

宋淑梅(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绥东镇卫生院1562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258-02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

血管介入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冠心病介入治疗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病人的治疗效果。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是心脏病学领域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目前以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技术如冠状动脉支架,球囊旋磨技术,旋切技术是冠状动脉呢激光的应用。使介入治疗适应症不断扩大,疗效日益提高。作为有一定危险的侵人性诊断和治疗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现时我院622例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病人的术后护理进行总结,探讨最佳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水平。

1临床诊断

1.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9月施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622例,男509例(81.82%),女113例(18.17%);年龄25岁—83岁,其中出现并发症23例,不良反应5例,劳累性心肌梗死105例,其中急诊介入治疗6例,溶栓失败和挽救性介入治疗6例,合并糖尿病169例,高脂血症383例,高血压病501例,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病变305例,两支病变250例,三支病变67例,治疗血管979支,病变100支外,其中256处行PTVA术,51例切割球囊技术;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702枚,除1例经挠动脉治疗外,余均经股动脉完成操作,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治疗同时完成者80例。

1.2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与冠状动脉相关的并发症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急性冠状动脉闭塞1例,窦性心律失常6例,急性左心衰2例,心肌梗死2例,一般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隐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1例,脑栓塞1例,腹膜后血肿4例,应激性溃疡病1例,Ⅲ读房室传导阻滞1例,幅动/静脉痣1例,一般不良反应,急性尿潴留4例,血管速走反射1例,死亡1例,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2讨论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于医生了解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血管情况非常必要,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操作者的经验和所在医院的检查例数直接相关,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和动脉血栓形成是主要并发症,其次是血栓栓塞,病死率0.1%—0.5%。PTCA并发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和病人体质以及病变类型有关,根据并发症的性质分为冠状动脉并发症和非冠状动脉并发症,前者包括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夹流、痉挛、血栓形成、穿孔、破裂等,其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情况早期诊断,并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3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1支架内血栓形成

本组病例有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分别于术后29小时和3天出现,表现为心绞痛复发,心电图示ST—T改变,经静脉溶栓治疗湖症状缓解,病人卧床不活动也是促使血栓形成的诱因之一,提示早期做好病人思想工作,做好科普宣传,普及冠心病知识对于稳定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

3.2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急性冠状动闭塞,发生于导管室内,行再次球囊扩张并置如支架,术后持续抗凝治疗,并使用硝酸甘油静脉输注,住院7天后出院,随访半年无心绞痛复发。

3.3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本组病例共出现6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博两联率2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颤动1例,2例发生于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合并腹动静脉瘤,低血压,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恢复正常,以后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逐渐减药维持,心室颤动1例经体外电除颤恢复。护理重点是严密监测心电变化,床旁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除颤仪,对单发的室性早博应视其发作间隔时间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偶发室性早博二联律,三联律往往易于出现严重心律时常,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病人更易发生。

3.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为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率最低时49次/分,经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3天后恢复正常,未使用起博器,护理重点是防止出现心率进一步变慢或停博,同时病人静卧休息,防止脑缺血。

3.5急性左心衰竭

本组2例均为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经讲究性静脉溶栓失败后性PTCA及支架植入术,提示记性左心衰竭的直接原因在于严重左心室功能丧失所致。其中1例为59岁女性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术后17小时出现平卧位呼吸困难被迫端坐呼吸,双肺低湿锣音,口唇青紫,呼吸浅快,经吸氧,静脉注射速尿,吗啡后症状减轻,出院时心功能Ⅱ度,另1例为69岁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脑血栓病人,于术后4天出现意识单薄,不想进食,呼吸浅快,听诊双肺底呼吸音弱,心率50次/分—60次/分,较发病前不快反慢,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给予利尿剂和静脉输液注白蛋白,18小时后精神状态好转,意识恢复正常,对该例病人的护理体会:高龄病人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典型,易合并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往往伴随有精神症状,心率无明显增快而变慢,该病例提示对于无明显诱因可解释的近期出现精神病状的高龄病人应当想到心力衰竭的可能,因为,老年心力衰竭易合并其他并发症,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3.6非冠状动脉因素的一般并发症

最多见的是血管并发症,均与操作不当或术后处理不正确有关,本组1例73岁女性于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后48小时内再次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后出现心率逐渐加快,同时血压逐渐下降,而并未出现明显的穿刺部位血肿形成,当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增快时很快转为血肿形成,血压明显下降很快转为血压测不出,并出现意识不清,肢体末梢明显湿冷,并随后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于3天后出现穿刺并且术后压迫不当引起局部隐性出血,护理上忽视了术后心率、血压水平与术前基础情况的对比,从而延误诊断。

3.7损伤性动/静脉痣

最快要依赖手术修补,但术后宜注意观察心功能变化,及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本组发生1例,为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后3天再经同部位行PTCA术,手术后下肢不适,轻度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穿刺部位有连续性杂音,1例假性动动脉瘤表现为腹股沟部位有压痛的搏动性肿块,经超声波检查确诊,加压包扎3天后肿块缩小,半年后复查肿块消失。

3.8腹膜后血肿

在本组病例中发生4例,均为术后腰背部酸痛,持续不小时,经超声波检查确诊。均为VIVA加支架置入术后出现,可能教育肝素抗凝有关,经停用肝素后症状未再加重,10天湖复查2例血肿消失,2例液性暗区明显缩小,4例病人均于术后出现明显的腰痛,调整体位,体疗均无效,于2天—4天后确诊。同期病人中因卧床较长大部分病人出现为轻度不等的腰部酸痛,腹胀症状,但经济、体疗,调整体位后可减轻或消失,该组病人中其中3例首先由护士发下异常并提醒医生引起重视,提示细致周到的护理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对腹膜湖血肿的形成原因,田金萍等认为与穿刺位置较高损伤至血管外膜,压迫止血时位置低,时间短所致,并提出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时输血,向本组病人未曾出现血压,脉搏明显变化,均以腰痛、腹胀为主要表现。

3.9尿潴留、褥疮形成和坠积性肺炎

这些非冠状动脉侵入性操作所特有,但因术后高卧位较长时间,加上冠心病病人大多数年龄大,体制弱,因而发生可能性相应增加,调整合适的体位,以及适时体疗,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此类并发症发生。

总之,周到细致的术后护理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冠心病介入真年和治疗的并发症;动态观察和分析血压、心率可以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进一步加重;心理疏导和体疗对于高危病人的术后护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晓颖,周郁秋.心脏介入诊疗术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

[2]陈凌,卢海涛.提高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后患者卧床舒适度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