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Ⅲ类切口清创处理预防感染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腹部Ⅲ类切口清创处理预防感染的效果观察

吴纯翠

(大悟县人民医院湖北孝感4328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Ⅲ类切口清创处理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腹部Ⅲ类切口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腹部切口冲洗及清创处理)与对照组(常规单纯冲洗后缝合)。对比两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腹部Ⅲ类切口实施冲洗及清创处理,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Ⅲ类切口;清创处理;预防;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366-02

切口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外科术后并发症,腹部Ⅲ类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1]。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会致使切口延期愈合或裂开,严重者导致全身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有效的干预治疗方法,对切口感染进行预防,从而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以120例腹部Ⅲ类切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切口清创预防感染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腹部Ⅲ类切口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5.0±12.0)岁;35例阑尾炎伴腹腔感染,1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腹膜炎,6例外伤性小肠破裂,3例外伤性结肠破裂,1例肠坏死伴腹腔感染,1例结肠炎穿孔,1例腹腔脓肿。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5.2±12.1)岁;35例阑尾炎伴腹腔感染,1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腹膜炎,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2例外伤性结肠破裂,1例肠坏死伴腹腔感染,1例结肠炎穿孔,2例腹腔脓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实验组实施腹部切口冲洗及清创处理:实施2次腹部常规消毒,将皮肤层、皮下组织切开,电凝止血。直至腹膜层,针对腹腔内存在明显感染渗出的患者,将腹腔内脓液吸出,将腹膜剪开,切口边缘以纱布进行保护。完成腹内手术后,针对存在腹腔感染的患者,冲洗以0.9%氯化钠溶液及甲硝唑液,留置低位腹腔引流。将切口保护纱布移去,对腹膜层进行间断缝合,切口以0.9%氯化钠溶液及甲硝唑液进行冲洗,对明显无活力的肌肉组织进行剪除,经由切口创面,对约3cm切口侧皮下脂肪组织进行剪除,做止血处理,对肌膜层进行缝合,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间断一次性缝合。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给予输血、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胃肠减压处理,或指导其禁食,直到恢复胃肠功能。

对照组实施常规单纯冲洗后缝合:基本操作方法同实验组,对切口进行缝合时,仅冲洗以0.9%氯化钠溶液及甲硝唑液,不对切口缘脂肪层进行清创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实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6%(1/60),低于对照组的6.7%(4/6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4±1.0)d,短于对照组的(21.4±2.3)d,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切口感染在普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是腹部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导致患者出现腹部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前者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肥胖等自身因素。后者为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切口类型、缝合技术等外部因素。虽然腹部切口感染处理并不复杂,但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且会致使患者伤口延期愈合,术后形成切口瘢痕,感染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腹部Ⅲ类切口出现感染的概率较高,术中不能完全控制污染源对切口的接触,加上作为手术器械、辅料、冲洗水的主要进出道,手术切口不可避免会出现污染。而一旦切口出现污染,会引发局部化脓感染。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切口冲洗及清创处理,主要采用腹膜层常规缝合,冲洗局部,强调术中对术者手套、手术器械、辅料等进行更换,并给予患者简单清创术治疗,将失去活力的肌肉、腱膜组织进行剪除,对肌筋膜进行缝合,做好止血处理。尤其重视对切口暴露于污染面脂肪层进行剪除,主要是因该部分血液循环破坏较为明显,受污染源最为严重。一旦剪除,会减轻局部创面污染,减少坏死组织,改善缝合缘组织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除引发腹部Ⅲ类切口感染化脓局部因素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对腹部Ⅲ类切口实施冲洗及清创处理,能有效消除感染的局部因素,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此外,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腹部Ⅲ类切口实施冲洗及清创处理,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减轻其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对腹部Ⅲ类切口实施冲洗及清创处理,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芳,权永志,常建伟等.负压引流联合换药预防肥胖患者腹部Ⅱ类切口术后感染[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5):90-92.

[2]陈锦锋,张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预防腹部Ⅲ类切口感染中的运用[J].四川医学,2014,35(2):173-175.

[3]赵世明,马明亮,李国才.腹部Ⅲ类切口清创处理预防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