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儿童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刘伟廖安波何平

刘伟廖安波何平

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41300

摘要:选取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月预防接种出现接种异常反应的89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接种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预防措施。

关键词:预防接种;儿童;异常反应;原因;预防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可供人类预防控制疾病所使用的疫苗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日益提高,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venlsFollowingImmunizstion,AEFI)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种类的增加,相应的AEFI发生的个案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对孩子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反应也更加关注。现就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集到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儿童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和正确处理异常反应提供借鉴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市预防疾病控制中心预防接种的0~8岁儿童共1312659人次。

1.2监测AEFI种类按照《全国AEFI监测方案》统一要求的AEFI种类报告。

1.3AEFI诊断标准AEFI是指接种疫苗后,使受种者个体或群体产生对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使个别个体产生的对疫苗免疫的不良作用或免疫损伤。

2结果

1312659出现接种反应的有178例,包括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未发生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等。其中,其中≤1岁52人次,1岁74人次;2岁12人次,3岁4人次,4~5岁6人次;6~7岁26人次;≥8岁4人次。接种的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

2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分析

2.1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

2013年1月~2014年1月,全市报告接种1312659人次,除164人次一般反应外,共发生异常反应11人次,发生率0.0976/万。

2.2异常反应的症状

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接种后共11例儿童出现异常反应,其中过敏性皮疹6例;无菌性脓肿2例;血管性水肿1例;局部脓肿1例,其他1例。表现为几分钟内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手足发凉甚至突然失去知觉或皮肤上出现风团等症状。这可能与小儿在注射前的畏惧心理及空腹注射有关;与皮肤过敏与小儿特异性体质有关,皮肤过敏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其次为过敏性休克[2]。由于个体差异,所发生反应的程度及反应时间的长短各异。

2.3异常反应发生的时间及处理

2.3.1过敏性皮疹一般发生在接种后6~48h,多发生于注射浓缩狂犬疫苗,一般在注射第2-3针后出现,发生3例,乙脑疫苗加强注射引起皮疹3例,均经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后痊愈;

2.3.2无菌性脓肿指的是由于注射前未震荡,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感染,多发生于接种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疫苗,本研究发生2例,在接种后2~7d发现局部红肿,15~20d形成脓肿,常采用及时抗感染治疗、热敷、穿刺抽脓以及对症治疗等对应措施[3];

2.3.3血管性水肿多在疫苗接种后48.0h内出现,发病速度较快。需要临床进行及时的干预,具体方案为:苯海拉明,推荐给药剂量为小儿1.0mg/kg,口服方式给药3次/d,本研究发生1例,通过对应治疗取得痊愈;

2.3.4局部脓肿发生1例,由卡介苗引起的局部化脓性感染,接种后5d内发生,应切开排脓,同时应早期适量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补液治疗。

3讨论

疫苗种类的增多、人群接种率的提高,必然会引起异常反应的增多,应当正视这一实际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正确积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减少或减轻异常反应带来的损害。倘若采取措施不利,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和困难,因此,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和预防措施。

3.1做好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

在疫苗接种前,要利用不同形式做好疫苗使用的相关知识宣传,让接种对象和社会了解该疫苗的作用与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处理原则,一旦发生异常反应,能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安全度过反应期,特别是新投入使用的疫苗,更应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3.2做好疫苗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疫苗接种前,各接种单位要组织参加接种人员进行相关疫苗使用的培训工作,包括防制机理、使用剂量、注射技术、部位要求,禁忌症,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等,要做到一苗一训,严格各项操作规程。

3.3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心

医务人员在预防接种时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管理规定,认真落实查对制度,特别是大面积的集体群接种时,更要做到组织严密,秩序井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保证接种质量。

3.4熟练掌握预防接种技术要求

在疫苗接种工作中,要严格各项接种要求,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做到消毒要严格,吸附疫苗用前要摇匀,注射剂量和部位要准确,接种对象选择要符合疫苗要求和接种程序。

3.5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

疫苗接种前要详细了解接种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以及其它疫苗接种情况;对最近6周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等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应推后疫苗的接种;既往患过某种传染病者(如水痘)在近期内不可接种相应疫苗。对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及恢复期(一般指病后一个月内);重症慢性病急性发作(如活动性肺结核)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脑炎后遗症等);严重营养不良,以及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出现高热、惊厥、过敏反应均不能接种或缓期接种。

3.6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疫苗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疫苗与其它药品一样,难免有鱼目混珠,一定要以社会效益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按照卫生部门要求,从正规渠道购进疫苗,在运输、保管、贮存等环节要严格技术要求,确保疫苗质量。

3.7提倡使用最新研制的新疫苗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疫苗的更新换代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乙肝、狂犬病等疫苗,虽然价格有所提高,但其免疫效果进一步增强,其不良反应相对减少,所以要做好宣传普及工作,确保新疫苗的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预防免疫的新优势。

3.8注意观察和及时正确处理异常反应

一是接种后发生异常反应,要及时汇报上级医师,以便正确地采取处理措施;二是对于比较常见不良反应的疫苗如乙脑、狂犬病疫苗等,可嘱其接种对象接种半小时后方可离开接种点;三是对一些反应较重的接种对象要注意观察,必要时住院留置进行对症处理,从而减轻反应程度和避免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2]周凤兰.预防接种反应原因及防止对策[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0,5(11):36

[3]汪敦胜.破伤风类毒素接种副反应[J].中国计划免疫通讯,199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