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统计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76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统计特征分析

张先德王成科

(绵阳市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了解2017年绵阳市涪城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绵阳市涪城区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64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121.56/10万,未出现暴发疫情。764例中,临床诊断293例,实验室诊断471例(EV71病例81例、CoxA16病例65例、其它肠病毒病例325例);1~6月(442)例,占发病的占57.85%;3岁以下652例,占88.57%;散居儿童451例,占59.03%,幼托儿童288例,占37.70%。男性发病率为137.91/10万,女性为121.56/10万,男女发病有差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P<0.01);城区发病率为107.21/10万,农村发病率为165.84/10万,城区与农村发病有差异(P<0.01)。结论2017年涪城区手足口病疫情较上一年有所下降,防治工作仍应加强。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366-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是世界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为了解2017年绵阳市涪城区手足口病发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7年绵阳市涪城区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

1.2病例定义手足口病诊断严格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和《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进行。

1.3方法收集和整理发病日期在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现住址在绵阳市涪城区的手足口病个案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发病概况2017年共报告手足口病764例,无死亡病例,同期居民总数为628522人,报告发病率为121.56/10万。在764例病例中,临床诊断293例,占38.35%;实验室诊断471例(EV71病例81例、CoxA16病例65例、其它肠病毒病例325例),占61.65%。

2.1.2时间分布在764病例中,发病时间为1月的78例,2月34例,3月65例,4月85例,5月96例,6月84月,7月40例,8月20例,9月56例,10月108例,11月76例,12月19例,见表1。1~6月合计发病422例,占发病总数的57.85%。

表1764例手足口病发病时间统计

2.1.3不同地区发病情况764例病例分布在城区5个办事处、园区及12个乡镇,最多发病175例,最少发病3例。城区发病率为107.21/10万(630/474761),农村发病率为165.84/10万(262/153761),城区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32.88,P<0.01)。

2.1.4人群分布

2.1.4.1年龄、性别分布764例病例中,年龄最大34岁,最小3个月,0岁组71例(男41例,女30例);1岁组226例(男124例,女102例),2岁组201例(男121例,女80例),3岁组154例(男74例,女80例),4岁组57例(男38例,女19例),5岁以上55例(男40例,女15例),见表2。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别发病有差异(χ2=14.02,P<0.05)。

表22017年涪城区手足口病不同人群发病率

≤4岁合计发病652例,占发病总数的85.34%;4岁以上合计112例,占16.66%。男性发病率为137.91/10万(438/317606),女性发病率为104.85/10万(326/10916),发病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1)。

2.1.4.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发病451例,占59.03%;幼托儿童发病288例,占37.70%;学生发病20例,占2.62%;其他发病5例,占0.65%。

2.2临床表现764例病人中,无重症病例。实验室诊断471例中,咽试子标本中检出EV71病例81例,coxA16病例65例,其它肠病毒感染325例。764例病例中,发热者634例,占82.98%,最高体温>39℃者297例(占38.87%),≤39℃者130例(占17.02%);均有皮疹和/或口腔溃疡性疱疹,以丘疹、疱疹为主,疱壁厚,疱液混浊、不易破溃,不痛不痒,消退后不脱屑、不留色素沉着,手部皮疹678例(占88.74%),足部皮疹603例(占78.93%),口腔黏膜疹463例(占60.60%),臀部皮疹386例(占50.52%);568例(占74.35%)出现口腔病损,多为溃疡,于颊部、上腭、舌沿、舌面及咽部可见,其次为易破溃的疱疹,以上腭多见。所有病例均痊愈,无后遗症。

2.3实验室检测在471例手足口例中均经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核酸检测,其中EV71病例81例,coxA16病例65例,其它肠病毒感染325例。

3讨论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4岁以下儿童。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经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流行。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也可由柯萨奇A5、A6、B3及其他肠病毒引起发病[3]。而EV71型肠病毒则较凶险,除了引起HFMD以外,更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等[4],个别儿童病情进展快,容易导致死亡。

本文发病年龄大部分在3岁以下(占85.34%),就发病年龄而言,趋向低年龄组儿童,因而需引起重视。本文病例中,散居儿童(59.03%)发病明显高于群居儿童(37.70%)。说明应加强散居儿童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5]。

从病例地区分布分析,城区和农村发病总体有差异(P<0.01)。但城乡结合部发病高于纯农村发病,农村发病最高、城乡结合部次之、城区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重视程度和卫生知识等因素有关。我区此病全年各月都有发病,1-6月发病最多,占全年发病总数的57.85%。应提前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虽然是丙类传染病,但因传染性强,此病已经有疫苗预防。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手足口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6];二是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物品及托幼机构玩具进行消毒,室内通风,勤晒被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都是预防的重点;三是医疗单位严格按照诊疗、预检、消毒和隔离等规定,尽量避免交叉感染;四是对儿童家长、教师也要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教育,搞好环境卫生,做好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7];五是加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源学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相关措施。实践表明,对手足口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严格管理,对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EB/OL].(2010-04-21).http://www.nhfpc.gov.cn/mohyzs/s3586/201004/46884.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EB/OL].(20098-05-02).http://www.nhfpc.gov.cn/zwgkzt/wsbysj/200805/34775.shtml.

[3]陈敏玫.手足口病病原谱和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广西,应用预防医学,2017.23(1):91-94

[4]世淑兰,周百灵,樊茂.手足口病并发症及其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重庆,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272-274.

[5]黄彬彬,江柯,林伶,等.成都市龙泉驿区2011-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7,24(11):50-54.

[6]卞莲莲,苏瑶,毛群颖,吴星,等。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探讨[J],兰州,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46(1):56-59

[7]梁民锋.保健性预防教育对小儿手足口病的影响[J].西安,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