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业对萝卜寨经济发展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析旅游业对萝卜寨经济发展的影响

付国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被称为“云朵上的街市”和“古羌王的遗都”,是羌族文化的重镇,2008年大地震之前有羌文化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大地震给萝卜寨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在灾难中孕育着新生。震后萝卜寨的传统羌寨重建成为灾后重建的成功案例,萝卜寨的旅游业也迎来了新的繁荣。

关键词:旅游业;萝卜寨;经济发展

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地处高半山峡谷地带,作为历史悠久的羌民村落,由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民众生活贫困。为了使萝卜寨村走出贫困,提高羌民的生活水平,萝卜寨村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展了羌文化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2008年大地震几乎摧毁了刚刚走向繁荣的旅游业,但是灾难过后,萝卜寨的恢复和重建都得以顺利进行,知名度也进一步提升,萝卜寨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生。

一、萝卜寨旅游业兴起

1、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萝卜寨旅游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萝卜寨景区距汶川县城15公里(山重二级油路),距省城成都154公里,距茂县县城32公里,距理县桃坪羌寨25公里。萝卜寨是由成都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及达古冰川、大草原旅游路线上的必经之地。萝卜寨景区公路全长10公里,直达萝卜寨核心景区,全程为山重二级油路。2005年7月前全部通车,为萝卜寨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萝卜寨旅游资源丰富,羌文化特色明显。

萝卜寨景区地处岷江大峡谷谷底至高半山地带,自然环境独特,由岷江大峡谷谷底陡升至高半山小平原地带,气候及地质结构丰富多样。在自然景观利用方面,萝卜寨有“云朵上的街市”之称,背靠的林盘山,山势奇特,山峰陡峭,可开展探险、登山、攀岩和狩猎等项目。而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古羌王之遗都”所具有的羌文化魅力使萝卜寨具有独特的优势,以“探秘云端千年古堡,感受神秘释比文化”为主题,推出了“游走云端”、“释比表演”、“莎朗晚会”、“羌寨寻宝”等一系列游客互动节目,吸引了大批假日出行游客。

3、政府的强力引导及旅游公司的加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2006年1月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与汶川县旅游局共同引进“四川光大民族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到萝卜寨村开发旅游资源。在光大公司和萝卜寨村民两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旅游项目开发进展顺利。2006年7月1日,农历六月初六,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在萝卜寨隆重开幕,一炮打响了知名度。

二、旅游业对地震前萝卜寨的影响

1、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为了服从旅游业发展大大改善

过去,萝卜寨只有一条10公里长的羊肠小路通往山下,村民往往一个来回都得花3个小时左右。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村民踊跃集资捐款,投工投劳,2005年建成路宽4.5米、长13公里的通村路,该路达到国家二级盘山公路标准,成为阿坝州第一条乡村高标准公路。在公共设施方面也有大的改进。四川光大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改善旅游环境,投资改善了基本的生活设施,通讯、供水、供电及排污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2、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旅游过程中羌绣纪念品是很多游客必买的,羌绣也是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天麻等山药、花椒等也给部分村民增加了收入。据调查,在2007年到地震前夕,平均每家羌绣收入在2000元——4000元之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政府的宣传,羌绣的价格在近十年中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2003年的时候,羌绣鞋垫一双是10元钱,到2006年旅游业兴起后根据绣品的精美度,可以卖到每双20元—40元。为发展羌民族特色旅游,村上建立了“支部加协会”管理模式,制定了旅游接待户制度,统一了就餐收费标准,并与旅游接待户签订了诚信经营承诺书,倡导诚信经营。震前萝卜寨共有八户制定接待户,每天40元的食宿费,据调查走访,接待户每年的接待收入在5000左右。民族歌舞表演队成员有村委发的演出费,如羊皮鼓舞队每次为游客演出大约每人20元。这些都有利的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更好的传承了羌族文化。

萝卜寨旅游业的定位即打造品牌羌寨,重在突出其羌文化特色,而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使得当地民众切身体会到到民族特色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激发了其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又反作用于旅游发展,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据萝卜寨村主任介绍,自从2006年发展旅游以来,村寨中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活动也得到了恢复,以刺绣为主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因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而焕发了活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羊皮鼓舞和释比表演为例,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也吹到古老的羌寨,年轻人大都走出大山外出打工,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濒临消亡,但是旅游业的带动使得这些传统的音乐、舞蹈、祭祀活动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

三、地震后萝卜寨的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

1、震后萝卜寨的旅游优势

虽然大地震使萝卜寨遭受了严重的损毁,但它的文化精神依然存在,通过古村寨建筑的修复和旅游设施重建,依然可以重现羌王遗都的瑰丽风光,依然能够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会议、体验、参观”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羌族文化旅游新景区。新寨距老寨距离不过数百米,避免了远距离异地重建下原有风貌的大批流失,同时也方便了未来旅客在老寨景区和新寨之间旅游,其建筑基本保留了传统的民居外貌特色,但利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抗震性能大大提升。而老寨则可以统一规划建设,减小旅游开发的阻力和成本。震后知名度大大提升,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萝卜寨老寨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重点保护单位,政府各级也都非常重视老寨的重建。这无疑对提升老寨民族建筑特色和文化遗产宣传有很好的作用。

2、震后萝卜寨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

震后萝卜寨以古寨的修复与原址复原为萝卜寨的旅游资源的价值核心,以新村建设为旅游设施扩充和完善的契机,重新整合震前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实现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的结合。

科学合理的全面规划,尊重历史尊重传统风俗习惯,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萝卜寨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民俗旅游线路。首先,改变了先前的旅游模式,不再完全依靠旅游公司全面运作,而是要实行村民共同参与经营的形式,提高了村民的话语权,村民、政府和公司三方有效互动,协调好利益分配,以求合作共赢从而达到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次,进一步打造萝卜寨羌文化特色民俗旅游,与时俱进,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充分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第三,除了开展有关民族风情,民风民俗,民间舞蹈,释比文化,羌族刺绣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外,旅游产品的重新策划与挖掘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村民参与和增加收入的羌家乐和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及民俗表演的参与性项目。从而使游客感到古老的羌族文化也是可视、可参与、可带走的旅游文化。此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开展景区农户的整体素质培训等活动,改变村民的一些生活陋习,服务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初探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以汶川县照壁村和萝卜寨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06

[2]张金玲,汪洪亮.灾害与重建语境中羌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旅游重振—以汶川雁门乡萝卜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4

作者简介:

付国英(1989—),女,汉,河南省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