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门票经济”问题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旅游产业“门票经济”问题初探

薛彦宁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摘要: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门票经济”的短视行为,一方面加重了居民旅游消费负担,另一方面制约了旅游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景区门票分类指导、合理定价,并完善门票监管制度,进而整合当地资源、协同发展旅游产业。

关键词:门票经济;旅游经济;产业链;旅游景区

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景区门票在旅游消费中占比21.92%,高于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占比,也远高于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全球门票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7%的均值。事实上,我国门票价格已占到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的7.6%,农民月收入的32%,这与发达国家的景点门票不足居民月收入1%的情况相比,的确令人汗颜。

以上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居民对于旅游消费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另一方面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尴尬局面: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方式粗放,缺乏系统的旅游观念和成熟的产业链。重点体现在景区门票价格占比超高的“门票经济”上。这种落后的观念掣肘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向前发展与深度挖掘。

1“门票经济”的成因

1.1定价机制沿革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景区都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低廉的费用。直到2000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20处国家及著名景点门票价格管理权下放地方以后,我国景区门票价格开始呈现上涨的势头。2004年,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黄山风景区、九寨沟风景区等著名景点带动全国景区争相涨价,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景区门票价格的关注。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以此希望遏制景区门票涨价。不料各大景区却以此为信号,掐准时间、三年必涨。

首先,景区管理权和定价权下放,导致了景区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地方财政能够从景区门票中获得分成,自然乐见“门票经济”壮大。

其次,为壮大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政府或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建设,或招商引资建设管理,都导致了需要提高景区门票来填补缺口、获得回报。

1.2供求关系影响

我国虽然有总量排名世界第三的丰富旅游资源,但是人均旅游资源却居全球倒数第三。可见旅游供给相对不足。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消费习惯、消费模式不断进步。自2012年以来,我国消费占GDP比重连续六年超过50%。人们对于旅游享受有日趋庞大的需求。尤其是黄金周等公共节假日,就算价格高、体现差也一定要旅游消费。由此可见供远小于求,这也导致了景区“门票经济”的有恃无恐。

此外,由于旅游产品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导致需求弹性很小。对于著名景区而言,其价格上涨并不显著影响游客数量。所以虽然国人埋怨景区天价门票,却也依然做出支付决策。

1.3多头管理不当

目前,我国景区管理涉及旅游、建设、林业、国土(地质)、宗教、水利、环保、文化(文物)、海洋、发改(物价)、财政等十余个部门。“九龙治水”之下,交叉管理多次收费,变相推高了景区门票价格。这也是我国部分景区,特别是综合型旅游景区的收费问题错综复杂,难以理顺的直接原因。

2“门票经济”的危害

2.1影响游客旅游体验

旅游产品复杂、特殊,除了经济性外,还带有一定的福利性、公益性。“贵族景区”高昂的门票票价实际上还是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的,这也就导致了国民福利的损失。有悖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应该为人类所共有、共享的财富的原则。同时,“门票经济”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还助长了“园中园”、二次收费、捆绑销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长此以往,就为景区树立了不好的口碑、负面的形象,不仅会造成客源市场流失、目标市场萎缩,而且还限制了国民潜在需求的增长。

2.2形成景区路径依赖

“门票经济”,一劳永逸。尽管景区涨价大多数是打着“调节游客数量,为保园区休养生息”、“加大景区建设维护,贴补开发成本”,但实际上用于景区开发维护的份额少之又少。例如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门票245元,只有14.3%(35元)会用作资源保护工作。与此类似的自然风光类景区云南石林的比重为10%,历史文化类的陕西兵马俑为1%。

可以想见,开发维护成本不变,票价走高,钱来的毫无代价又轻而易举。一旦陷入这种路径依赖,就不会再有动力去改进服务、创新产品、完善产业链、开发新项目。这样的陷阱,其实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的活力、竞争力。

2.3制约旅游产业发展

景区是旅游产业、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门票是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国内存在着以“门票经济”等同于旅游经济的狭隘看法。其实门票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旅游经济包括交通收入、食宿收入、购物收入、娱乐收入、门票收入。如果只看重门票收入而对旅游经济买椟还珠,就太过鼠目寸光了。

3促进“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

3.1科学分类指导

“门票经济”不可取并意味着景区应该免门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门票收入在景区建设维护上起重要作用。同时,采取合理的门票定价方案还能够调节游客数量,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使旅游经济收益最大化,就必须结合实际,分类指导。

旅游资源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社会公益型、资源保护型、商业投资型。第一,社会公益型如城市公园、图书馆等应由政府牵头做好投资建设、管理维护,应遵循“公平第一兼顾效率”原则,实施低价策略甚至免票。第二,资源保护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不可再生资源,应遵循“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做好调研,在环境承载范围内合理定价、合理涨价,以门票收入加大维护投入,以价格杠杆调节游览人数。第三,商业投资型如主题公园、游乐场、度假村等人造景观,应遵循“以质论价、符合行情”的原则,合理定价,保证景区收入及产业链整体利益。

3.2完善监管机制

在体制上,讲经营权与管理权、所有权分离开来,在实现景区盈利的同时确保景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现有政府专营和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新的更科学的管理模式。

政府还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旅游执法力度,使门票定价走向合理化、程序化、规范化。同时明确监管体制,完善听证制度,促进公共决策民主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力量。

3.3拓宽产业链条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要素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食住行游购娱",但如今的旅游产业要素实际上已扩展为“食、住、行、游、购、娱、体、会(会议)、养(养生)、媒(媒体广告)、组(组织)、配(配套)”等众多产业的合力。如果因为“门票经济”竭泽而渔,就会因小失大。旅游业发展应依托当地资源条件,以“大旅游”思想为指导,以创建高磁性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深度整合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企业联动发展,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的价值增值。例如: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满足利基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游客体现,增加客户黏性;挖掘文化内涵,以高质量、新形式的地方特产、文创产品、周边产品增加收入、获得口碑并取得良性循环;发展非观光旅游产品如度假、保健、修学、户外、探险等专项或主题性旅游产品,丰富产业结构;借助节会、地方特色庆典、主题纪念等,制造小高潮、扩大影响力、打响品牌;完善配套产业,以悠闲的生活方式、宜居的生活条件拉长客户逗留时间如打造特色小镇、智慧城市、田园综合体等。

参考文献

[1]林玉香.我国旅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3,(5):37-39

[2]周薇薇,曹俊华,胡晓峰.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5,17(5):512-515

作者简介:薛彦宁(1990.10—),国际商务硕士。现任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师,主攻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