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3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31例

陈春林钟枚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目的对加味牵正散与针灸相配合在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6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对联合组患者予以加味牵正散与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5%)与常规组(77.4%)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加味牵正散;针灸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疾病,一旦患有此病,将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以及言语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对此,对面神经麻痹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将对患者的面部功能及美观造成极大影响。现为了解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此病的运用价值,本案将对我院所收治的31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予以加味牵正散+针灸治疗,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6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临床症状诊断确诊为面神经麻痹;将存在严重脏器疾病者、糖尿病者、精神异常者以及因其他疾病而导致的面瘫者予以排除。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小组,分别是联合组、常规组。联合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6.9±3.9)岁;病程1~26d,平均病程(10.6±2.7)d。常规组31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7.0±4.1)岁;病程1~24d,平均病程(10.2±2.2)d。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资料的对照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对该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即对患者予以维生素B1,1片/次,3次/d;口服泼尼松龙,0.5mg/kg,2次/d;再对患者予以甲钴胺胶囊,1粒/次,3次/d;持续治疗三个疗程,一个疗程10d。另外,鼓励患者进行面部锻炼。

联合组:对该组患者采取加味牵正散与针灸治疗,其中,加味牵正散的主要成分有:地龙10g、防风10g、白附子10g、羌活10g、钩藤10g、菊花10g、僵蚕10g、全蝎9g、蜈蚣2条以及胆南星5g;对初期患者,可添加连翘、板蓝根及银华;对稳定期患者,可添加黄芪、丹参。以水煎煮,取汁口服,一天一剂,持续治疗三个疗程,每个疗程10d。针灸治疗方法:首先需确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太阳经、手足少阳经为辅,以患侧迎香穴、合谷穴(双侧)、颊车穴及阳白穴作为主穴,并配合患侧晴明穴、下关穴、四白穴、攒竹穴;以30号针对各穴位进行平刺/直刺,刺入深度约0.3cm左右。得气后,借助电针仪以锯齿波进行通电,时间为20min,另对合谷穴留针0.5h,若发现面瘫肌肉发生收缩即可停止,一天一次。

1.3观察指标

依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对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判定,其中,经治疗后,患者的面部各个区域均恢复至正常状态,为基本治愈;经治疗后,患者面部存在轻微功能减弱,有微小的连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张力无异常,上额运动较正常时略有下降,眼轻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嘴有些微不对称,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面部存在明显地功能减弱,两侧不对称但影响不大,微小的连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张力无异常,上额运动较正常时略有下降,眼轻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嘴有些微不对称,有轻度半侧面痉挛或连带运动,静止时张力无异常,上额运动幅度较小,眼用力能闭合,有效;经治疗后,患者面部在静止状态下不对称,上额不能进行运动,在用力的情况下眼无法完全闭合,嘴只能进行微小运动,为无效。总有效率等于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等于93.5%,常规组等于77.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对照,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对于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与环境、免疫力、病毒感染等有关;其具体的发生机制表现为在各种因素(如病毒感染、风寒)的刺激之下,局部营养神经血管出现痉挛,进而造成神经组织水肿、缺血,并压迫到神经,致使血循环受阻,最终导致面部神经发生麻痹[1]。对于此病的治疗,一般是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甲钴胺胶囊等药物,但效果并不明显,无法彻底根治。所以,临床上需研究出一种效果更为明显的治疗方法。

有报道指出: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2]。对此,本研究提出采取加味牵正散联合针灸治疗此病,其中加味牵正散中的白附子、胆南星、防风、羌活可起到祛风、通络、化痰的功效;蜈蚣、僵蚕、钩藤、全蝎以及地龙等药物可起到镇痉、熄风的功效;上述药物相配伍使用,可疏通静脉,去除风寒,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对患者予以针灸治疗,可对其面部神经加以刺激,改善其血液循环,消除水肿;还可强化神经组织代谢,改善其神经营养,提升神经兴奋性,最终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经研究发现,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常规组患者高,即93.5%vs77.4%,差异显著。由此说明:对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加以治疗,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蔓.中药疗法结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7,15(1):108-108,109.

[2]张印,邓媛,刘玎等.针药结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8):1894-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