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36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蒋梅秀时增玉

蒋梅秀时增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产科541003)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358-01

【摘要】目的通过对早产儿的的监护与护理,有效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方法对36例早产儿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36例早产儿中,34例健康出院,无并发症;2例因孕周少,体重轻,经积极抢救与治疗,家属拒绝后续治疗,自行抱走。结论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对早产儿实施及时有效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

早产儿是指孕周满28周,不足37周,出生体重1000g-2500g的活产儿。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缺氧,颅内出血和感染,肺透膜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更加了解早产儿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现将我科2011年12月——2012年4月36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36例早产儿患者,男20例,女16例,体重1500g-2510g,孕周32-36w,平均住院日为15d。其中16例合并新生儿窒息,10例合并吸入性肺炎,6例合并硬种症,患儿经抗炎、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合理喂养,取得较好的疗效。

2护理

2.1保暖护理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保暖尤为重要,将患儿放置于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暖,维持皮肤温度36.5—37℃,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1],体重在1000—1500g箱温度在32℃—34℃;体重<1000g者箱温应在34℃—36℃,早产儿室的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各种操作和护理都应在保暖下进行,动作轻柔快速,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面色,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发生一过性体温过高时,可给予温水沐浴、松包等物理降温;要补充足够的水分,每2小时测体温1次。

2.2呼吸护理出生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全,易出现呼吸浅快,节律不规则或呼吸暂停和吸入性肺炎。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及物品药品的准备。早产儿娩出后立即清除口腔、鼻腔的黏液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科采用小儿羊水吸痰器能及时有效的清理呼吸道黏液,可有效的防治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对于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可轻弹足底。对呼吸功能差者每次喂奶前后可给予5—10min氧气吸入。必要时持续流量吸氧。但持续时间不应超过3d[2].

2.3喂养护理早产儿病情未稳定前应禁食,选用小儿套管针静脉输入脂肪乳,微量元素等维持营养,病情稳定后,吸允能力差的可用滴管喂养,用滴管喂养时先试喂1—2滴水,无呛咳时才喂奶,要掌握好量,每日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测量体质量,计算出24h给奶量,少量多次,以不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喂养不耐受症状为宜[3],速度要慢,而且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首选母乳,其次为早产儿配方奶。喂奶后要抱起患儿轻拍背部,排除吸入的空气,或将头偏自一侧,避免因溢奶引起的窒息。

2.4预防感染早产儿皮肤薄嫩,任何小的皮肤受损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门儿,再加上机体抵抗力低,因此必须做好脐部,臀部及皮肤护理。①做好室内一切用物的消毒。保证一人一物一消毒,保温箱一周进行一次彻底的终末消毒,早产儿的用物高压灭菌,任何操作要遵守无菌原则并且动作轻柔。②脐部一天护理两次,保持干燥,首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然后再用75%酒精消毒48小时进行二次断脐,避免感染。③早产儿衣服要柔软,勤换尿布,避免大小便污染,防治臀红。④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天沐浴一次,选用柔和的婴儿沐浴露,水温和室温适宜,空气流通,不能进行沐浴的早产儿用毛巾轻轻擦拭,保持患儿全身皮肤清洁舒适。⑤静脉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和细心护理,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2.5健康教育由于初为人母对育儿知识的缺乏,加之早产儿较正常足月儿生活能力低,父母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针对这些负面情绪反应,医务人员必须为患儿父母做好心理护理,孕期督促父母上孕妇学校,了解有关孕期、产后、育儿知识,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产妇正确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及挤奶方法,保证有足够的乳汁满足患儿,指导母亲如何对婴儿进行沐浴、喂养、护理并教会母亲一般的消毒知识及新生儿的脐部护理,让母亲参与早产儿的护理中,促使母婴感情的建立,为出院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喂养和护理做好准备,消除父母的恐惧、焦虑,增强他们育儿信心,指导父母如何加强患儿各方面的训练,定期来院复诊。

参考文献

[1]张小珍.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儿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306.

[2]钟莹,郑丽萍,朱平则,75例早产儿有关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34.

[3]赵青萍,许卫东.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临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6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