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国有企业作风建设“微观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开启国有企业作风建设“微观模式”

任兆劲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纪委监察审计科安徽宿州234116

摘要:“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变异性和传染性,而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作风建设必须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关键在坚持中见常态,以动真格、敢较真的精神持之以恒抓下去,开启国有企业作风建设新常态的“微观模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作风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全党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抓常、抓细、抓长,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复发反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作为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四风”问题在面上有了明显改观,但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在,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防反弹、防回潮任务依然艰巨。因此,作风建设必须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关键在坚持中见常态,以动真格、敢较真的精神持之以恒抓下去,开启国有企业作风建设新常态的“微观模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一、要长抓常新,在思想教育中见常态

1、作风教育经常化。改作风,改到深处靠思想自觉。要把加强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政治业务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学习考核评价等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本培元,催生内在动力。坚持抓早抓小,对作风上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告诫提醒、督促纠正,甚至“大喝一声”,使“迷途者”悬崖勒马,以有力的教育提醒,拧紧纠正“四风”思想意识之弦。坚持崇德厚礼与遵纪守法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干部反“四风”、树新风,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当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准则》确立思想和道德的高标准,以《条例》所开出的“负面清单”为自己划出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做到心中有戒、心中常戒。

2、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保持作风建设新常态,这是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通过定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报告会等,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以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来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引领作风持续好转。对于纪检监察部门来说,要始终保持监督执纪问责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

3、要求宗旨意识牢固化。要通过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打通联系职工群众的“最后一米线”,让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不再是一句空话。要把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和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和政治自觉,推动党群干群关系稳定进入上升通道,架起党组织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要动真碰硬,在正风肃纪中见常态

1、要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近期中央纪委通报的汇总数据来看,2015年1至9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处理人数和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高达23515件、31693人、20478人,且9月份的相关数据较之8月均有增长。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近三年,高压之下,查处问题数、处理人数和党纪政纪处分人数仍居高不下。试想,如果没有纪律这条“底线”,没有监督执纪问责,这些党员干部还将会滑向怎样的深渊?由此可见,“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变异性和传染性,而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对于国有煤炭生产企业而言,作风建设既存在共性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因工作落实力“打折”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重大隐患,因克扣截留职工工资奖金造成职工利益受到侵害,因监管不力造成企业资金运行风险等等,这些“看惯了”“听惯了”“做惯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无伤大碍”,但长期积累起来,对于企业运行效率和健康发展就会造成负面影响。

2、要切实保证党委主体责任落地生根。党委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仅靠纪检监察部门是难以承担作风建设的重任。企业党委负责人要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履行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要将作风建设作为企业党委及班子成员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实行层层分解责任,一级抓一级,全面构建项目化定责、制度化述责、常态化督责、社会化评责、科学化考责、刚性化问责“六位一体”的责任落实体系。党委要为作风建设问题戴上“紧箍咒”,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有案必查”、“一案双查”,着力将制度打造成“铁笼子”。

3、要保持常抓的韧劲和长抓的耐心,弛而不息纠正“四风”。习近平同志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事实证明,强有力的监督、纠治和震慑是改进作风的关键举措,是改进作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长期坚持,形成常态。要坚持看住一个个节点、一个个具体问题,持续紧盯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段,加大执纪监督、公开曝光力度,让那些我行我素、依然如故的人付出代价,不断巩固和深化作风建设成果。当前,我们尤其要及时研究和发现作风问题的新形式、新动向,警惕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对新发现的问题露头就打、落地就抓,防止各类作风问题改头换面、“登堂入室”。

三、要常督实查,在严肃问责中见常态

1、要狠抓明察暗访,实行重点出击。纪检监察部门要制定监督执行规定常态化制度,开展专项整治,抓点带面,打好攻坚战,集中力量啃硬骨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步步为营,久久为公。要准群众的关注点和社会的聚焦点,继续紧盯“四项”费用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购物卡、违规领取薪酬、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干部下井跟带班、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联系困难职工群众、吃拿卡要、安全生产事故背后的干部作风等10个具体问题,强化刚性约束,严格执纪问责,对顶风违纪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一起。

2、要严格督查问责,实现上下联动。“四风”问题之所以禁而不绝、纠而复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得不够好。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不是一阵子,也不能搞一下子,必须在深入调研、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决执行《两个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健全完善责任追究体系,推动责任追究常态化、规范化,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对那些领导不力、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或者屡屡出现重大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党委、纪委的责任。通过问责,层层传递压力和动力,倒逼各级党委、纪委切实负起责任,看住自家门、管好自家人。

四、要建章立制,在制度建设中见常态

1、健全和完善制度。改进作风最终要靠制度,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行为引导机制,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提高、工作作风的转变才能长久、稳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细化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完善企业《关于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喜庆等事宜的规定》、《差旅费管理办法》、《机关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党员干部言行定规矩、划“红线”。要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围绕关键节点,注重将针对实际问题采取的“专项行动”、出台的各项禁令转化为经常之举、习惯动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狠刹公款吃喝、违规发放奖金、公款购买月饼和烟花爆竹等不正之风,去除潜规则,汇聚正能量。

2、抓好制度落实。“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才能进一步正风肃纪,激浊扬清。要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和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深入查找容易滋生不良作风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健全完善制度,把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发条”越上越紧。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制度执行,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明确每项制度执行监督的主体和职责,对违规、变通、规避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让那些以身试纪、以身试法的人受到惩处,让心存侥幸的人不敢越雷池半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国有煤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主动适应作风建设的新常态,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坚决克服小事小节无害的思想,严格执行作风建设有关规定,使一言一行经得起群众的监督,经得起组织的监督,经得起偶然性聚焦,以严明的纪律确保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积小胜为大胜,化量变为质变,促进企业政治生态持续优化,让广大职工群众持续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