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的论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的论述

于珊珊

(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心力衰竭是指在足够的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近年来,对心力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日益深入。目前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有神经体液机制、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等,详细地了解这些发病机制,可为临床上更好的治疗心力衰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心力衰竭;病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206-0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综合征,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并发症。尽管在其治疗和预防上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仍是许多心血管病人的最终归宿。由于该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及频繁的入院率,使它已成为各国卫生健康支出的重要的组成。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复杂,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液机制

1.1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心衰时由于心排血量下降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ADH增多,导致水钠潴留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心脏前后负荷加重,另外还可以通过心脏的V1受体发挥负性变力的作用,加重心衰[1]。

1.2利钠肽,包括心钠素(ANP)、脑钠素(BNP)、C利钠肽(CNP)

心力衰竭时血浆中的ANP、BNP均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报道说BNP在CHF早期或左室功能不全时,血浆中的含量就已增加,因而脑钠肽可作为诊断CHF的一个敏感指标[2]。

1.3内皮素(endothelin,ET)

内皮素(ET)是一类多功能的生物活性多肽,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烈的血管收缩因子,其中ET-1是唯一存在于心血管的ET。血浆ET水平升高和心肌ET合成与释放增加对CHF有重要的致病作用,并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s)、神经肽(YNPY)、激肽(BK)、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肾上腺髓质素(ADM)等多种内分泌激素也参与了心衰的病理进程。

2.神经系统机制

2.1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nervoussystem,SNS)的激活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可导致SNS的激活。在实验动物和人体研究中,均动脉压力反射、心肺反射、动脉顺应性等是心力衰竭患者交感神经激活最可能机制。去甲肾上腺素(NE)为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血浆NE水平增高为SNS激活的敏感指标。心衰时,血液中NE浓度升高,反应了心衰时SNS的激活。随着心衰的进展,SNS将对心衰患者产生有害作用:HR增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周围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导致周围器官灌注不足,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儿茶酚胺(CA)具有心肌毒性,造成心肌坏死。

2.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nin-angiotensin-aldosteronsystem,RAAS)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显著下降,周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致缺血、缺氧,肾血管的收缩,刺激肾素分泌,从而激活RAAS[3]。肾素含量和活性的增加,大大刺激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生成,最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阻力增加,心室前后负荷增加,心肌肥厚,细胞凋亡,血管及心室重构。CHF时,血浆醛固酮浓度升高,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前负荷增加,造成肺及体循环淤血。

3.细胞因子

3.1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TNF-α,有学者认为,心衰时心脏有大量TNF-α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心衰病人血浆中TNF-α水平增高的幅度与心衰的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且与NYHA心功能分级相一致,由此说明TNF-α是反映心衰严重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3.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是由白细胞分泌的一类炎症因子。IL-1可以独立地调节心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促进心脏细胞产生其他炎症因子而间接影响心肌功能。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除可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外,还能介导心肌重构和心功能不全。心衰病人IL-6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在心衰早期,TNF-α尚属正常,但IL-6水平已有升高,说明IL-6可能更早反映心衰的一个敏感性指标[4]。IL-10是一种重要的炎症负性因子,它可以下调TNF-α、IL-6、IL-1等前炎症因子,并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及T细胞的活化。

3.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TGF-β1参与发育过程、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应激的反应及修复过程,是控制细胞生长、分化的调控因子,参与胞外基质构成及降解,具有抑制和促进双重作用。TGF-β1可以抑制TNF-α释放入血,并可抵消心肌破坏因子介导的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但它的血浆浓度在心衰患者中下降,且在NYHAⅣ级心衰患者中下降最明显[5]。

4.心肌细胞凋亡

已有多个研究证实心肌细胞凋亡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心肌细胞在心脏慢性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发生细胞数目的减少和心肌组织的纤维化,这些变化是导致心肌功能障碍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学者认为,心衰与凋亡导致心肌细胞不可逆的丢失有关联,心肌细胞凋亡的特点是维持在非常低水平并持续数周至数年,即使是低水平的丢失,也能引起心脏的功能失调[6]。其机制可能是一些可诱发即刻早期反应基因表达和心肌肥厚的生长因子,使衰老的或慢性压力负荷过重的心肌细胞发生凋亡所致。

5.结语

通过对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的综述,使我们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对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很清楚,但这些研究成果将会为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与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立玲心血管病理生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7.

[2]许顶立,惠海鹏.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岭南血管病杂志,2001,7(6):403.

[3]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6.

[4]闫晋康,张志平,王苏芳.心力衰竭与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8(7):946-947.

[5]AukrustP,UelandT,LienE,etal.Cytolinenetworkincongestiveheartfailuresecondarytoischemicoridiopathicdilatedcardiomyopathy.AMJCardiol,1999;83:376-382.

[6]冯慧远.心力衰竭的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0,7(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