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液中的护理研究朱会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儿科输液中的护理研究朱会清

朱会清

(德宏州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目的:进行儿科输液中护理干预效果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儿科输液患儿320例,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输液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输液过程中接受护理干预,进行两组患者输液器脱落、输液外渗、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依从性的对比。结果:观察组依从率85.0%,对照组依从率77.5%,观察组患儿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6.3%,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外渗发生率6.3%,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17.5%,观察组输液外渗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头脱出发生率为5.0%,对照组针头脱出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患者针头脱出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患者输液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依从性,降低输液器脱出率、输液外渗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儿科;输液;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240-02

儿科治疗中经常采用静脉输液,以实现提升营养、治疗给药的目的。相对于成年患者儿科患儿血管更细,进而大幅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同时患者疼痛承受能力差,并且在穿刺过程中存在哭闹、不配合等情况,进而使输液难度大幅增加,经常出现输液外渗、一次性穿刺失败、输液器脱出等状况。为保障儿科患儿输液的有序进行,需要强化对输液患儿的干预干预,促进患者的治愈康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3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包括70例女患儿、90例男患儿;年龄范围5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3.8±1.7)岁。对照组包括82例女患儿、78例男患儿;年龄范围6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3±1.6)岁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输液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输液过程中接受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沟通方面: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当以积极态度和患者进行沟通,排除其心中的恐惧、增加其安全感。并对患儿的喜好进行了解,进而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患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以获得他们更好的配合。针对年龄较小患儿,护士应当指导家长从旁辅助,这样即可以达到环节患儿紧张情绪的目的,又能够获得安定氛围进行穿刺,促进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提升。针对年龄稍大的患儿,护士通过语言和行为激励的方法增强患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抵抗哭闹情绪,利用科学的心理护理促进患儿依从性的提升。②输液固定方面:儿科患儿血管较细并且无法依据需要制动,故在输液过程中会因活动过度而引起输液外渗、出血。所以护士应当准备硬纸壳进行输液保护,患儿在脚关节、手关节出静脉穿刺时,在输液部位关节使用硬纸板进行制动,避免患儿活动过度造成针头脱出、针头赌赛、出血。同时应当对患儿穿刺部位血液循环进行严密观察,保证患儿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对于不易找到血管的婴幼儿或新生儿,可施头皮静脉穿刺置管术。③针对患儿家长开展相关知识宣教:首先,应当指导家长严密观察患儿输液情况,并在发生输液器脱落也情况时立即通知护士,不可自行操作以防止输入空气,或者出现液体污染等情况。其次,告知家长儿童输液期间应当待在病房,直至完成输液整个过程。再次,告知患者家长不可私自进行输液境地速度的调节。最后,指导家长进行输液部位异常情况的观察,使护士能够在出现红肿等异常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

1.3评判标准

一次穿刺成功:穿刺过程中未发生意外,不存在重复穿刺情况。依从性较好:基本上不存在患儿哭闹,能够提供较好配合,同时未对静脉穿刺操作产生影响。依从性差:患儿严重哭闹,并在穿刺过程中存在较大动作,对穿刺操作造成影响。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PS21.0软件,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60例患儿中138患儿依从性较好,依从率85.0%,对照组160例患儿中112例患儿依从性较好,依从率77.5%,观察组患儿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60例患儿中144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90.0%,对照组160例患儿中122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76.3%,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60例患儿中10例患儿在输液中出现输液外渗,输液外渗发生率6.3%,对照组160例患儿中28例患儿出现输液外渗,输液外渗发生率17.5%,观察组输液外渗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60例患儿中8例患儿输液过程中针头脱出,发生率为5.0%,对照组160例患儿中24例患儿针头脱出,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患者针头脱出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儿童疾病治疗中经常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相对于药物口服等治疗方法,其具有疗效迅速等优势。但由于静脉输液持续时间较长、穿刺疼痛等原因,儿童输液护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疼痛承受能力差、存在严重恐惧心理、制动能力差等原因,在儿科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患儿不配合、输液外渗、针头脱出等情况,所以强化儿科患儿输液护理干预,对于保证输液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依从率85.0%,对照组依从率77.5%,观察组患儿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0%,对照组成功率76.3%,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外渗发生率6.3%,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17.5%,观察组输液外渗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头脱出发生率为5.0%,对照组针头脱出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患者针头脱出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患儿依从率,减少输液外渗、针头脱落的发生,护理干预在儿科临床输液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荣德明,姚荣芳.留置针与头皮钢针在儿科门诊输液的对比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02:368-369+372.

[2]陈秀捞,蔡荣英,翁琼英.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03:284-285.

[3]杨秀清.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25:79-80.

[4]孙幼君,郑贵阳.儿科门诊输液中护患纠纷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195-196.

[5]邱爽.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2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