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的多元化特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3

论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的多元化特性

覃乃军

覃乃军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在现代社会构建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要挖掘和运用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谱写极具民族风格和时代特性的声乐作品,形成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的多元化特性。本文从民族化音调、音韵、音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等方面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多元化

[作者简介]覃乃军(1957-),壮族,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1-0071-03

在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发展史上,有许多民间声乐艺术家为本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王昆、郭兰英、何纪光、吴雁泽等。经历一代代作曲家、声乐表演艺术家不懈追求和探索,将本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与国外民间音乐相结合,谱写出一批批民间艺术风格浓厚、同时又超越了民间传统意识并在大众中广泛传唱的优秀经典声乐作品,如《想亲亲》、《蓝花花》、《玛依拉变奏曲》等。这些作品从音乐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有别于国外音乐作品,更注重民族情感、内涵与韵味。作品中独特的音调、音韵、音色和民族旋律色彩,充分体现民间声腔技巧与民间音乐旋律完美融合,使得声乐演唱更加完美表现,使这类作品更具有民间艺术风格。

民族化音调的色彩

我国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多元化的形成与发展,受益于民间戏曲和曲艺、民间小调的开发和运用,使它吸入了多彩的民间音乐养分。通过采用国外先进的作曲技术对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改造与创新,使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与繁荣。在品种多样、风格各异的民间传统音乐中旋律线是主要体现的元素,更是民间传统音乐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条件。

民间音乐声乐作品的旋律无论是调式或调性,都具有鲜明的民间音乐个性和纯朴的色彩。如《洞庭鱼米乡》这首作品充分采用了洞庭湖地区渔歌《打乐乐冬》和《朝拜香》为主要依据,寻找表现真实生活感受音乐材料,全曲贯穿着湘中和湘西一带农民和渔民们所常用的男声高腔山歌演唱方法,高亢的慢板山歌,犹如远望百里全貌,其旋律优扬、节奏开阔自由、富于诗意。其吸取了湖区民间音乐朴实音调为养分,既保留了原风格,又有所创新,使歌曲跌宕起伏,富于生活气息,充满欢乐与激情。生茂创作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作者巧妙将我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调与汉族音调融合起来,改编和创作既是南方音调,又是北方音调;它既不是特定某个少数民族民间,也不是汉族某个地域音调,而是集南北方之大成综合性的新的音调。合理运用民间音乐基本旋律,打破欧洲传统旋律写作方法,科学利用大二度音程和非三度叠署和声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民间调色的现代旋法特性;旋律高低,节奏快慢的对比写法,强烈的呈现民间音乐音调,歌唱家高低声位置的演唱仿佛是震响天外回声效果。在许多作家的声乐艺术作品中,凡是与民间传统音乐关系密切的,它的艺术风格准会特别突出。

二、民族化音韵的魅力

“韵”是指语言的声韵、音乐的音韵之含义。音韵即“韵律”或“韵味”。自宋代起被广泛应用到的艺术领域,形成欣赏和审美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擅长表现意境深长和韵味缠绵的是所有艺术种类的特性,“以韵传情”是表现民间传统音乐内在情感的核心,它的韵味主要表现在旋律线的美感及波浪起伏的多种变化上。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与悠久传统文化艺术一脉相承,其特别讲究意味与意境,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协与交往,诠释人与大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充分体现词曲作家和歌唱家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存在更彰显民间文化对韵、情、神、气的含雅之美,描绘的是人类生活中性格与情感的崇高神韵。

我国劳动大众传统思维方式是不太注重物品的数量,而是重视探索其完美的意境和韵味,而艺术形式侧重于表现和象征。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声乐作品中民族韵味浓厚独特,且令人赞叹,它借鉴并吸收了民间地方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方法,创造具有“声韵合璧”的表演方法与效果。如《沂蒙山我的娘亲亲》,歌曲一开就运用了同音反复,并在后来不断出现直到结束,仿佛喊出沂蒙山山谷的回声,唱出沂蒙山大娘新手纳好的鞋底,大哥哥推着吱扭扭的车。音乐舒展豪放、节奏宽松、拖腔与揉腔的抒咏,表现了音乐起伏与心灵颤动之感。《火把节的火把》歌曲引子部分悠扬明亮、慢速而随意性较强,后转入采用6/8节拍的舞蹈性节奏,热烈奔放、活泼跳荡、富于动感,彝族特色鲜明。偶尔出现升4和降7的音,并运用民族调色的转调方式,旋律对比更加强烈,使曲调韵味和艺术风格更加突出。人们手拉手,一人领唱众人和,随着音乐节奏,边唱边舞,兴高采烈,仿佛是狂欢的节日,场面动情,引人入胜,美妙的歌声伴着欢乐的舞蹈相映成趣。富有彝族民间音乐特色的衬词“塞洛塞”恰到好处的运用,音乐到达了最高潮,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和韵味变化的意境。

三、民族化音色的运用

音色是听觉艺术的重要条件,能给听众深刻的印象。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旋律美、主要表现在它每个单音都可以美化或装饰;如提音、鼻音、滑音、抽气断腔、泣音断腔等技术丰富,模仿民间戏曲和曲艺演唱音色。通过运用不同唱腔、扳式或润腔技巧以及声区和音量的变化对比,产生出不同效果,获取润饰和美化,探索其艺术风格多元化的重要手段。

模拟音色是指人运用喉咙和声带在气息作用下发出的声音,通过演唱者的想象力和恰到好处发音腔体,产生某些声音效果和自然界音响,触动听众灵感而起到联想和想象,使民间音乐声乐作品的演绎精彩分层、感染力强。如《纳西篝火啊哩哩》歌曲热情似火的“啊哩哩”,尤如模仿民间胡琴的音色、旋律音程较宽,反差较大;中段“啊哩哩”由高低声区交叉出现,采用降7音而构成大二度和音旋律装饰,更加突出作品风格魅力;最“噢”音的演唱变化,模拟自然界回声音响,增加了作品诙谐和开怀的气氛,充满欢快喜悦之情,民间色彩强烈。《木兰从军》作者大量运用滑音、抽气断腔、泣音断腔以及不协和音程,模仿民间戏曲、曲艺和小调唱法中演变的音色腔体,以拉腔、拖腔和顿腔或滑音的音色变化,紧打慢唱,惟妙惟肖塑造作品艺术形象。此外,许多以提音、虚气音来模拟民间音乐自然界音色,对其演唱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创新民间音乐声乐作品所需要的技术方法,建立在西洋美声唱法中所没有独特风格。从而全面推动民间音乐声乐作品演唱技术多元化发展,丰富作品艺术风格。

四、独特的民间艺术意识

我国民间音乐声乐作品题材之广泛,从古代发展到当今,从民俗风情到艺术生活,与华夏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情之惜惜相关。民间音乐声乐作品大多都是反映本地区本民族思想感情,民族五声调式是作曲家采用的主要代表,不断尝试和创新富有民间韵律的主旋律;歌唱家大胆运用民间戏曲和曲艺的气息和咬吐字演唱,尝试“民美”、“民通”唱法的科学性,反映民间艺术思想脉络、生产生活、民俗习惯、文化内涵的精神意识。

民间音乐声乐作品内容取材于民间音调的占大多数,其中有摹写原声、有改编创作或是取其精华创新发展。从听觉感官、传情达意和思想意识中隐含有原汁素材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了具有独创性和特殊性,彰显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多元化特性。因此,加强对各种民间歌曲演唱意识相一致的艺术风格探究和表现上,如学习民歌民谣、民族音乐理论、民间乐器等,对提高民间音乐声乐作品的演绎很有必要,理解民族意识,分析民间音乐美学思想和艺术蕴涵,表现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如《蓝花花》是根据陕北传统民歌改编发展而成,继承了陕北民歌中以优美流畅、开阔而有力的信天游民间曲调咏唱之精华。作者采用以分节歌的写作形式,大胆运用叙事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手法,深刻地诠释故事思想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艺术形象。在演唱以连环式的绵延和泣音断腔的特点,大量采用延音记号,快、慢、慢起和渐快的标记,演唱者根据情绪意蕴以相当自由表演空间。加强学习民间音乐文化内涵,积蓄文化艺术修养,掌握作品产生时代背景、思想含意、审美意识,更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绚丽的民间文化内涵

民间音乐声乐作品是与民俗民风、地域文化、民族性格以及作者个性、创作思想,歌唱家的文化底蕴,演唱方法和技术能力紧密相连。要全面的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以准确的分析用自己内心情感宣泄表达,达到传情、传神、传韵的境界。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历史悠久,精品浩如渊海,诗、歌、舞、乐交织融汇在一起,品种繁多,完美结合,品质高雅。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吸取之精华,拓宽艺术实践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和历史记载,参与各种民俗节庆活动,获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艺术风格就不是抽象化,就会由感觉转化为内心感知的东西,消化升华成民间文化艺术的感情。

文化内涵可说是演唱者构成“演唱个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只停留在对歌曲表面理解或不变的再现,总是步别人后尘,无个性无创新。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科学探索,勇于创新,有助于听众品味山歌曲艺术的真谛。通过媒体信息和相关资料,集中精力分析与研究民间音乐、戏曲和曲艺的艺术特征,帮助理解作品,塑造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民间音乐声乐作品演唱风格形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引以深刻认识和思想重视。

六、丰富的民间艺术审美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审美思想和习惯决定了对传统民间音乐继承与发展,也对审美意识形成起到不可估量作用。民间音乐声乐作品在演唱中特别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注重内在美、含蓄美,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富于暗示性和夸张性的艺术演表形式。它创作来源于源汁源味的民间传统音乐,艺术表现必须符合大众传统审美的标准要求。演唱民族民间思想情感丰富的作品,除了掌握民间戏曲、民间歌曲之外,要学习掌握西洋美声唱法理论和技法,学习传统民间文化知识,理解民作品内在精神,体验作品中多彩意蕴。以“声附于情”、“形附于神”声乐演唱准则,娴熟的运用演唱技巧,通过中西合璧,“民美”融汇,表现民间音乐声乐作品的艺术韵味和思想内涵。努力挖掘长期积定的民间音乐艺术,完善民间音乐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示华夏民间音乐文化独特风采以及悠久文化的无穷魅力。强调在韵律生动基础上完美整体感,同时,将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为一起,以达到完美体现对民间音乐审美思想的追寻。如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是最能体现和表达历代人们的文化品貌及其审美意念,它具有古朴雅静,深刻幽远、意味情长。这类作品所蕴含在深层的民间传统美学元素,讲究气息控制,声乐柔润流畅,感情朴实亲切。追求在音色以轻、柔、静、远之感,探寻审美意境的灵感,追求人格的高尚和可贵。

总之,我国民间音乐声乐作品的艺术根源与传统民间文化是一脉相承,是从民间传统音乐的细胞中演变和发展出来。无论是早期庄严《太阳一出满天红》热烈火红的秧歌音调;还是起步艰难的《洞庭鱼米乡》、《情深意长》直至当今蓬勃发展的《孟姜女》、《玛依拉变奏曲》等,作曲家科学借鉴外来作曲方法与民间音调高度结合,它们与传统文化血肉相连。追求新民歌神韵与色彩,内涵与审美;集本土与外来合璧,传统与现代交融,使民间音乐声乐作品艺术风格五彩缤纷。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谨.从实践美学视角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美[J].飞天杂志.2009.7.

2.毛慧琳.声乐艺术审美异化现象述评[J].作家杂志.2010.5.

(责任编辑:张曦)

ThePluralismoftheArtisticStylesofFolkMusicalVocalWork

QinNaijun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modernsocialcultureconstructionandprosperity,itisofgreatimportancetodigandapplynationalandtraditionalfolkmusicincreatingvocalmusicalworkwithnationalcharacteristics.Thepaperelaboratesonhowtoformtheartisticpluralismoffolkmusicalvocalworksfromaspectsofnationaltone,phonology,timbre,cultureconnotationandartisticaesthetics.

Keywords:folkmusic;vocalwork;artisticstyle;pl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