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预警心脏性猝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动态心电图预警心脏性猝死

曲英秋

曲英秋(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心电图室116400)

【中图分类号】R32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253-01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脏性猝死的死者生前动态心电图数据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治疗的35例治愈出院的心脏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作用。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的概率为94.3%、28.7%、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4.3%、28.6%。结论针对心脏性猝死病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显示,特异性的心脏异常活动变化明显,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脏性猝死预警

已有报道称,猝死人群占所有因病死亡者的15%-30%,这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于临床防治工作就显得及其的重要。我院通过对心脏性猝死病人和同期痊愈病人的心电图资料对比,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的35例心脏性猝死死者为观察组;随即选取同期于我院治疗的35例治愈出院的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龄区间36~83岁,平均年龄51.98岁,入院时冠心病患者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胸闷、心悸待查患者5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区间39~75岁,平均年龄46.91岁,入院时冠心病患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胸闷、心悸待查患者5例。根据入院查体和自诉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脂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

1.2方法

各组均进行入院常规检查,如三大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B型尿钠肽和心电图检测。住院期间,应加强监测,如心率、心律、血压和新功能变化,必要时可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以随时运用急救药物。流质半流质饮食,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后可逐渐增加。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聚。进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按照医嘱正常作息,记录监测过程中患者的活动时间段、情绪变化等情况。监测完成后,根据监测数据和记录情况,去除动态心电图中的干扰,着重分析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脏活动。观察组特别记录猝死前的心脏活动变化。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动态心电图资料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等异常心脏活动的发生次数及基本情况。

2结果

2.1观察各组病例的一般资料,统计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血压、血脂等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冠心病心肌梗死其他

观察组3551.9814165

对照组3546.9113157

2.2观察分析两组病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

表2两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7例,总计发生心律失常患者33例,占总数的94.3%;对照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9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6例,总计发生心律失常患者28例,占总数的80.0%。详见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发生传导阻滞的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总计(%)

观察组351910(28.6)

对照组35055(14.3)

观察组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9例,总计发生传导阻滞患者10例,占总数的28.7%;对照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0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5例,总计发生心律失常患者5例,占总数的14.3%。详见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ST降低ST段持续性压低心肌缺血(%)

观察组35261726(74.3)

对照组3510610(28.6)

观察组发生ST降低患者26例,其中ST段持续性压低患者17例,总计发生心肌缺血患者26例,占总数的74.3%;对照组发生ST降低患者10例,其中ST段持续性压低患者6例,总计发生心肌缺血患者10例,占总数的28.6%;详见表4。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已有报道称,猝死人群占所有因病死亡者的15%-30%,这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1]。因此,针对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于临床防治工作就显得及其的重要。目前,临床上对心脏性猝死的早起预测主要通过两方面工作发现。一种是心脏电生理检查,这类方法风险较大且费用不菲,针对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灶的患者阳性检出率有影响[2];另一种方法即是心电图检查,尤其是动态心电图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阳性检出率,对于临床心脏病危重患者尤其适用。

临床上的心脏性猝死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减低等。本次研究通过针对心脏性猝死病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心脏异常活动包括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的发生概率要明显高于同期痊愈出院的患者心电图资料,动态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同期痊愈出院的患者心电图资料显示同样存在以上的心脏异常活动,因此不能把以上异常作为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表现,更不能单纯的以一次动态心电图检测来评价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程度[3]。临床上,只有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注意监测动态心电图的预警表现,才能做到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燕,刘莉.心脏性猝死12导联动态心电图l例[J].心电学杂志,2009,28:264.

[2]杨钧国,李治安.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56—979.

[3]陈茜.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心源性猝死I例[J].临床荟萃,2005,2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