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约束对预防管路拔除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保护性约束对预防管路拔除的效果观察

黄诗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对预防管路拔除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共180例住院患者。对照组:不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实施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意外拔管发生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实施对比,差距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33%,两组实施对比,差距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降低管路拔除的情况,对患者开展保护性约束,可对患者肢体间保护,开展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患者配合度,若有必要可应用镇静药物,从而可有效降低意外拔管的情况,控制患者重新置管,进而减少机体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机体健康,提高预后。

【关键词】预防;保护性约束;管路拔除;效果

意外拔管属于非计划性拔管,就是没有通过医护人员的同意,把导管拔除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使导管与机体脱离,而且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拔管。意外拔管不仅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更降低患者心理对医院的信任感,护理服务不佳会延长患者治疗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所以,对管路拔除做好护理,加强约束,分析意外拔管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预后。保护性约束应用一直受到临床争议,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管路拔除发生率,但是应用有时候无法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所以,在应用保护性约束时做好护理服务非常重要[1]。因此,本文对临床患者应用保护性约束,观察对其预防管路拔除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共180例住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90人。

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38至75岁,平均年龄(59.87±1.45)岁。

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39至76岁,平均年龄(59.88±1.4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我院住院患者;②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

剔除标准:①认知与语言障碍;②不接受护理服务;③中途退出者;④器官功能不全;⑤精神系统疾病。

1.3方法

对照组:不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开展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与家属多沟通,对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的患者开展心理疏通,在恰当的时机,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让其了解置管的目的与作用,提高其认知度。若有特殊情况发生,可给予患者镇静药物。

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实施优质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属做好沟通,适当给予患者镇静药物,从而预防意外拔管情况发生。约束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约束带的效果和目的,让其签订同意书。保持约束带的松紧度,将其固定在床边,间隔2h松紧约束带1次,每次15min,指导患者被动活动肢体,让机体保持舒适状态,对于夜间精神亢奋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其镇静药物,对患者的生命指标多加观察。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多倾听患者的诉说,并对其开展相对应心理疏通,对患者合理需求,护理人员尽可能满足。并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程,让患者了解置管的目的,从而得到患者积极配合度。

对强烈躁动、意识障碍的患者应用加强保护性约束,可采用持续性保护,让约束带远离患者收不,以免其乱抓而拔管。若有需求,可给予患者手套,从而减少意外拔管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巡视患者膝盖、脚踝等部位是否有皮肤损伤。对患者的行为、情绪等情况加强观察。

选择正确的管道固定方式,通过胃管、鼻插管应用胶布固定,选择11cm×25cm的胶布,在中间部位固定一部分,将宽一段放在鼻翼上,把另一端两条胶布放置在外露与气管插管上。对胃管应用5cm×3cm胶布,对鼻插管做好固定。护理人员要定期更换胶布,因为机体出汗,有油脂分泌物从而导致胶布潮湿。应用口咽通气道与有弹力的松紧带围绕患者颈部一周,并做好固定工作,护理人员交班时候核查好患者的信息。对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口腔护理,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轻柔,对患者做好相关护理措施。

对护理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增强其对镇静药物应用安全性,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操作,提高自我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与患者住院时间,同时对患者和家属方法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让其对此次保护性约束护理服务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导管置留时间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意外拔管发生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实施对比,差距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导管置留时间()

通过临床发展,导致管路拔除的主要原因有:由于疾病严重程度,机体存在不同程度电解质紊乱、意识障碍等情况,患者会发生烦躁、痴呆,甚至攻击行为,无法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心理存在负性情绪,从而出现拔管的情况[2]。置留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患者机体会产生不适,当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正常时,喉部、胃部等置管部位会出现疼痛情况,进而导致其自行拔管。护理人员没有将侵入性置管等知识告知患者,让其对置管操作认为不重要的操作,从而自行拔管。此外,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安全意识不强,对相关护理操作掌握不牢固,没有加强对患者机体的观察,对相关护理流程标准遵守不严谨,从而引发管路拔除情况。一旦管路拔除,不仅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更会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有着重要意义[3]。

保护性约束带在临床中应用率非常高,但若保护不当也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伤害。因此,合理、科学的应用保护性约束非常重要,在应用前,一定要获得家属与患者的认可,护理人员操作过程要规范,合理与患者沟通,让其减少机体不适,从而提高保护性约束的应用效果,降低护患纠纷。

通过此次研究中得知:开展保护性约束的患者住院时间与意外拔管发生率优于未开展保护性约束的。开展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未开展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满意度83.33%;这更加表明了保护性约束对临床应用价值。

保护性约束就是对疾病较为特殊的患者,开展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保护性约束会对患者的自由有一定限制,由于是强制性行为可能会导致患者和家属心理产生一定不适。长期的身体约束会使患者的自尊心受损,极易引发医患纠纷。部分家属对保护性约束了解较少,从而对医护人员的操作产生不理想,而有的家属虽然理解,但是心理不适,一旦患者出现哭诉等情况,会诱发矛盾。所以,在应用保护性约束时,护理人员一定要选择弹力较高的约束带,尽可能采用棉质的情况,选择手套和胶套一定要符合患者的尺码,以免患者机体不适。我院选择的约束器材舒适度较高,通过导管的类型确认约束范围。约束前与约束后,一定告知患者目的,护理人员对其开展人性化措施,护理人员多患者沟通好,从而得到其配合度,消除心中负性情绪,从而有助于开展日后的护理与治疗[5]。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对自身产生损伤,患者失去自控能力时,对其开展保护性约束可改善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机体损伤。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对患者和家属全程实施心理干预,尽量让家属同意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与服务态度,提升约束护理质量;定期开展医务人的学习,掌握保护性约束的相关规定,细化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人性化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好感度。加强安全管理,跟随社会、医疗技术的发展,将安全理论应用到护理过程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行为,针对病情复杂、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加强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降低其工作量,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从而降低意外拔管情况发生,满足患者需求。

综上所述:为降低管路拔除的情况,对患者开展保护性约束,可对患者肢体间保护,开展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患者配合度,若有必要可应用镇静药物,从而可有效降低意外拔管的情况,控制患者重新置管,进而减少机体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机体健康,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海彬,范丽梅,徐燕.人性化约束护理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63.

[2]钱曦明.ICU意外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2,8(25):399-400.

[3]朱胜春,金钰梅.住院患者意外拔(脱)管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6-258.

[4]张庆荣,周建新.神经外科加强监护病房镇静剂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573-576.

[5]陈爱萍,蔡虻.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3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