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中暑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王淑芹

王淑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安山乡中心卫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774)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暑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的讨论,分析中暑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院就医的27例中暑患者,对其中暑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我院就医的27例中暑患者中,热痉挛5例,热衰竭20例,热射病2例;经临床治疗后明显好转或康复出院26例,引发其他疾病1例。结论:中暑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急性危重症,如救治不及时会引发人体的各组织损害及各器官功能的紊乱,及时的诊断是治疗中暑的关键。

【关键词】中暑;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229-02

中暑是指因高温环境所引起的汗腺功能衰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性障碍及体内水电解质过度损失的全身性疾病[1]。其表现主要有高温无汗、皮肤干燥等。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患者主要表现出乏力、胸闷、心悸、口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大汗等症状;热衰竭,患者体温多处于38.5℃以上,并出现恶心、呕吐、脸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却无明显休克及昏厥,多数情况下患者无神志改变;热射病,患者出现昏厥、痉挛等临床症状,多数情况下经过一天的治疗无法完全恢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院就医的27例中暑患者,年龄11至82岁,平均(49.3±13.7)岁,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中热痉挛5例,热衰竭20例,热射病2例。患者体温37.5~38.5℃16例,38.6~40℃8例,高于40℃1例。大多数患者面色潮红,仅1例患者出现蓝色苍白,四肢湿冷并伴有血压下降。

1.2临床症状

1.2.1热痉挛主要表现有患者在大量出汗后发生肌肉痉挛,在持续3分钟左右后有所缓解。体温无明显异常[3]。

1.2.2热衰竭患者群体以体质较弱者为主,如老人、儿童、病人等。其主要表现为无力、眩晕、头疼、呕吐等。有时伴有明显的脱水症状,如多汗、呼吸增快、低血压、直立性晕厥、肌痉挛等。体温有明显的升高,中枢神经系统未出现明显损害性表现[4]。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相同,在检查后可发现血细胞比容得到增高,出现低钠低钾血症,并伴有轻度肝功能异常或氮质血症。热衰竭多是热痉挛与热射病的过渡过程,在未接受及时治疗后易发展为热射病。

1.2.3热射病是中暑病症中会危及病患生命的急症,其主要表现为:患者高热体温大于40℃,并伴有神志障碍。在临床上将其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性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5];非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引发的散热减少。

1.3治疗方法

1.3.1一般治疗热痉挛患者的治疗:将患者尽快从高温环境中移动致阴凉、通风处,并向患者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当患者出现循环方面的衰竭倾向时,应斟酌筋脉注射葡萄糖及氯化钠,并及时进行物理降温;热衰竭的治疗:将患者尽快从高温环境中移动致阴凉、通风处,并向患者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静脉注射葡萄糖、和氯化钾和生理盐水。患者一般在治疗数小时后恢复;热射病的治疗:热射病因死亡率高达5%~30%,故需要院方进行紧急抢救。在抢救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6]。对患者进行体外降温,使其处于良好低温环境中出去义务,并进行皮肤按摩,加快患者物理散热,对于循环系统无障碍的患者,可使其进行冰水浴或将身体浸泡入27~30℃的水中来进行传导散热及降温,对于循环系统存在障碍的患者可使用蒸发法来进行散热、降温。当患者体外降温无效时可使用体内降温法,即用冰盐水对胃及直肠进行灌洗,同时也可使用9℃无菌的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将血液在体外进行冷却后再回输到体内。当患者出现寒战症状时,可在500ml溶液中加入25~50mg氯丙嗪进行静脉注射,在注射过程中应对血压进行检测。

1.3.2并发症的治疗当患者出现昏迷症状时,应首先保持其呼吸的通畅,再对气管进行内插管,以此来防止胃内的容物吸入;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时应立即对其对症处理;当患者出现低血压时,应快速实施补液,尽快恢复其血容量,提升患者高血压。

2.结果

在我院就医的27例中暑患者中,热痉挛5例,热衰竭20例,热射病2例;经临床治疗后明显好转或康复出院26例,引发其他疾病1例。

3.讨论

中暑症的临床死亡率为20%~70%,其中以老年患者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80%。患者体温升高程度和高温持续的时间和死亡率之间有直接的灌洗。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与肝肾、神经系统、肌肉损伤、血乳酸浓度等因素有关。中暑的主要致病原因是患者无法快速的适应所处的高温环境。在患者处于大气温度高于32℃、湿度达到60%以上的环境中时,并且其本身未充分采取防暑及降温措施时,就极易有中暑的发生。此外,在通风不良的室内高温环境中,年老、体弱及肥胖者群体也是中暑的高发群体。所以对大众积极宣传防暑知识,注意夏季的室温的降低,环境的通风情况,适当的饮用防暑类饮料,如冰水、绿豆水等。当处于烈日下劳动时应配戴草帽,在湿热环境中进行工作时应穿透气、宽松、浅色的衣物。加强日常的防暑措施,积极改善劳动所处条件,尽量提高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如果有高温场所应做到隔离热源、注意通风,并适当的降低室温。

【参考文献】

[1]陈祥杰,陆志娟.经直肠灌注冰盐水对中暑的降温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22-122.

[2]丁斌斌,张忆敬,勾宏娜.中暑20例临床治疗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5):35-36.

[3]刘梅芳,朱靖.68例热射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2):134-135.

[4]周军,冯宪真,张俊杰,徐仲卿.重症中暑多器官功能衰竭伴二次昏迷治疗成功1例病例报道[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5):199-199.

[5]刘军,邹桂娟,吴允孚,薛继萍,李维勤.中暑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8):695-699.

[6]姜彩霞,杨章萍,陈建春.职业性重症中暑与急性心肌梗塞鉴别诊断一例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9):7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