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疗效分析

邓海军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1)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推拿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后关节紊乱症;针灸配合;推拿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033-02

腰椎后关节紊乱是指腰椎后关节,突关节因扭转外力而发生功能紊乱,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其实质尚不完全清楚。本病采用非手术疗法是治疗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推拿手法,多能立见功效。再配合适当的卧床休息或封闭、理疗、药物、牵引等治疗,症状多能很快恢复或缓解[1]。本研究对腰椎后关节紊乱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16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37.5±2.5)岁;病程1小时~3年,平均6.5±1.5个月。其中体力劳动者19例,非体力劳动者11例。发病部位在L3~L4之间3例,L4~L5之间者10例,L5~S1之间者17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1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6.5±3.5)岁;病程1小时~3.2年,平均6.8±2.5个月。其中体力劳动者20例,非体力劳动者10例。发病部位在L3~L4之间4例,L4~L5之间者11例,L5~S1之间者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一般经按揉或揉滚腰背,弹拨松筋,牵抖下肢,推擦腰骶,按压震颤等手法治疗症状多能明显缓解或恢复。对确有棘突偏歪移位者,在放松腰背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可施行卧位斜扳复位或坐位定点旋转复位等手法,治疗后注意适当卧床休息,以利于病变的恢复[2]。斜扳牵拉法即患者俯卧位,先在腰部行放松手法,在腰椎两侧自上而下行?、按、摩、揉等手法。当患者肌肉放松后,令其侧卧,患侧在上,健侧在下伸直,患侧屈膝屈髋,医者面对患者,一手推住患者肩部,肘关节扳住臂部,前后推扳摇晃腰部数次,在腰部放松的情况下,突然使上身旋后,骨盆旋前,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此时往往可听到“喀哒”的复位响声。助手双手拉住患者腋部,术者握住患者的双踝,作对抗牵引,持续2~3分钟,用力将患者以腰部为中心,上下抖动数次,患者症状随之消失。

1.2.2观察组采用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以患者左侧疼痛为例,下同。医者立于左侧,寻找局部压痛点,常规消毒,选用5~7寸长28号毫针,右手持针柄,左手拇、食二指持针尖,快速进针,针尖进入皮肤后,把毫针放平与皮肤成15~30度左右,左手拇、食二指撑开皮肤,右手持针柄,使针体缓慢进入到所确定的阳性点,然后根据病情及局部损伤程度施以提插手法3~5次[1]。要求手法轻柔,提插频率慢,并作小幅度捻转,待感觉针下患部阻力减轻,即无僵、涩、滞等感觉后,将针体退出。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经治疗腰部疼痛全部消失,脊柱活动能完全恢复;有效:腰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脊柱活动能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功能;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3]。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组治愈23例(76.66%),有效7例(23.33%),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16例(53.33%),有效11例(36.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疾病消失时间,观察组平均(15.8±2.5)d,复发1例,复发率为3.33%。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地平均为(23.5±2.3)d,复发5例,复发率为16.67%。

3.讨论

临床上有称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后关节综合征或腰椎小关节半脱位等。理论上假定关节滑膜被嵌于两关节面间损伤致痛,但难以确定证实。多有急性腰部扭、闪等外伤史或慢性腰部劳损史。急性期伤后腰部即刻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可牵扯到臀部、大腿或骶尾部。腰部活动受限,每遇咳嗽、翻身等任何脊柱活动都会使疼痛加剧[4]。坐卧不安,起坐困难。慢性期腰痛以酸痛为主,晨起时疼痛明显,轻微活动后症状减轻,但劳累后症状又复加重。腰部呈僵直屈曲位或侧弯,后伸活动明显受限,表情痛苦,呈强迫体位。腰椎棘突偏歪,偏歪棘旁剧烈压痛,韧带有剥离感。慢性期韧带钝厚或有剥离,叩击患椎棘突深部有痛感。腰肌发僵、发板、痉挛,有时臀肌也痉挛,直腿抬高试验可呈阳性,但无下肢放射痛(窜痛),加强试验阴性。

本研究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具有较好的疾病治疗效果。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解除水肿对神经的压迫。通过推拿复位可拨正偏歪的棘突,纠正腰椎后关节紊乱状态。

【参考文献】

[1]宋志平,蔡承穆,刘娜,等.针罐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急性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7,39(4):47-49.

[2]潘长青.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3,7(29):4014-4015.

[3]郭晋生.推拿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74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2):35-36.

[4]姜铮.推拿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72例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7).